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周红英

巴中市高级中学周红英

课堂是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阵地。在提倡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一轮又一轮,;高中教学内容有所增加而教学时间却比原来有所减少的今天,如何利用我们的主阵地在有效的时间里,让学生更快更高效的理解与掌握知识与技能,对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提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这里就课堂本身和长期培养两个方面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有个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是学习的主角,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配角,是组织者。完全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只能作为一个时代教育的印记留在教育发展史上。今天的老师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数学学科具有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因此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和乏味。随着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加,学生越来越吃力,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丧失。那么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就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其一,设置生动贴切的情景引入。在课堂引入中,以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教授“等比数列”时,先从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开始: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回来,猪八戒回到高家庄做起了少东家,准备做点生意,向山那边的王财主借点钱,王财主提出:出借三千银币分三十天每天一百交与八戒,要求八戒还息以两年为期,第一月一个银币,以后逐月翻倍,本金免还。八戒掐指一算以为合算,想要立下字据,但转念又想,王财主生性奸诈,还是和猴哥合计合计,以为妥当。这时发问:“同学们帮忙合计,看是否合算?”同学们立马来了兴致,后面等比数列的内容呼之欲出,学生会兴趣盎然、自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收到想要的效果。

其二,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在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我们老师要想方设法“占住学生的脑和学生的手”,让他们的脑袋运转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在参与中学习,如:“概率”中掷骰子的实验就要让学生老老实实的去做一做,通过自己实验得到数据,分析数据得出每个事件发生平率,从而估计出概率。通过自己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三,加强老师自身修养,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如果老师能做到让学生喜欢,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比如诙谐幽默的语言,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工整的板书,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见识,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无疑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

2.加强学法指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目的不只是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用书本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老师交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方法。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板块,如“观察”,“探究”,“阅读与思考”等,较以前教材面目一新,以一种全新的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合理充分地运用这些板块,课堂上才会事半功倍。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其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新鲜事物普遍存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形象,生动的东西的观察特别感兴趣,但是目的不是很明确,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这就要我们老师有目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分析处理观察的结果,加强观察能力。可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对身边所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得出相关的观察经验,联系学科内容做出相应的结论。在讲解《椭圆》第一课时椭圆的定义时,我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先准备好一个小黑板(可以用泡沫)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教具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在黑板上板演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得到定义,学生必定影响深刻,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其二,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习惯。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个人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这时合作讨论就十分重要和必要了,比如开放性问题,答案本身就丰富多彩,通过合作讨论,互相补充答案,开拓视野。另外分组讨论的思想在高中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遇分类讨论的题目让学生三五一组讨论回收到理想的效果。

其三,培养学生定时或不定时总结的习惯。不总结的知识无异于一盘散沙,不成体系,不成框架。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觉进行课时小结,章节小结,学期总结,使之能自觉发现收获和不足,扬长避短,查漏补缺。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在实际操作中,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经验,有不恰当的地方,望各位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