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孙侃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是一种承载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文化。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完成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应该更注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对体育文化的学习,提高体育课程的综合价值。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觉积极的从事体育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德、智、美诸育及文化修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素养;培养

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学生的运动技巧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品德意志,让学生树立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而初中生的课业多,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却不多,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让学生爱上体育运动,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观念,总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体育教育有根本性的忽略,上至校领导,下至体育教师以及学生,都对体育教学不是很在意。在一些中学里甚至常常出现文化课老师直接占用体育课进行补课的现象,这不仅会让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机会,也会让学生们的心里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观念,在当代的素质教育中已经不可取了。作为体育管理者,应当从校领导开始,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管理者们要明确体育素养培养是对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对他们的体育健康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是对他们体育能力的培养。其次,体育管理者们应该积极动员体育教师培养他们自身以及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学习观念。这样才能真正的转变教育者以及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传统认知,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在教学中落实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传授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引导他们养成拼搏进取、勇敢团结、遵守秩序的体育精神。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落实: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组织,让学生养成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体育习惯,使他们能够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下迅速做出动作反应;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训练,如体操、球类、田径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机制、勇敢、果断、顽强的品德意志;再次,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机智果断、热爱集体、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总之,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贯彻思想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不能脱离教材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将思想品德教育同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不断受到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会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如身体素质、个性差异、接受能力、隐形适度等采取具体的适应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教学措施,为不同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那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法上要注意力求新颖,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情绪的变化,使学生对枯燥内容的学习产生兴趣。如耐久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枯燥、困难的内容,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前几次课上均采用了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一边跑一边运篮球,或者让学生带足球跑,逐渐培养学生的耐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把学生分成几个实力相当的小组,让各个小组展开竞争,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起了,进而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在体育运动中发挥学生特长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强调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及创造性的发展,对体育教学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种体育锻炼,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示范。这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差别。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会限制学生的活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放权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开展练习。另外,学校方面也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发挥学生特长放在首位,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同时增加一些学生兴趣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并由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通过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体育意识、体育个性等方面来表现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总之,体育教学应当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学生体育文化的挖掘的整理有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活的更好的德、智、体、美得综合教育。体育教学的各因素的合理有效的组合,将保证学生体育素养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薛岚.体育素养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0,(8):11-12.

[2]兰州理工大学丝绸之路文史研究所编著.丝绸之路体育文化论文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