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修辞分析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利用修辞分析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李娜

(河北唐县罗庄乡勺堤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中图分类号:H315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068-02

摘要:修辞,小学虽不是主攻内容,但我们有必要借助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接纳与启发。在分析、理解、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通过修辞教学的实践,学生的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求异性的思维品质就会悠然生成。

关键词:修辞手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品质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观察和分析,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不失为一中好方法。

修辞手法虽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主攻内容,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范畴。无论是课改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是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都未涉及到修辞。但是,在无数次的小学语文测试卷中,有关修辞的内容比比皆是,往往会登台亮相,让各地师生大为惊讶,又措手不及。毫无疑问,我们有必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修辞有所感悟,有所接纳。对于小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习时能更好地领悟课文的思想,习作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修辞手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例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这段课文描写了钱塘潮向人们涌过来的情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进行了如下提问──

(一)作者描写钱塘潮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二)用什么比什么?(学生:用“白色城墙”比钱塘潮的形状,用“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比声音,用“白色战马”来比钱塘潮。)

(三)有的学生说作者是用“白色战马”来比钱塘潮,这样说对不对?(学生:不对。作者是用“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钱塘潮的。)

教师连续提出3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喻的运用,在领会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辞知识,体现了修辞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问题1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问题2深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问题3继续深入,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加深对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领会句子的表达效果,教师往往采用删除修饰成分与原句比较的方法。李吉林老师在《海底世界》的教学中把一段课文的原文和经过删节的文字进行了比较:

[原文]: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改文]: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课文把海底的动物看作人,它们也有许多许多悄悄话要说,这样写很传神。课文用“像……一样”和“好像……”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得海底世界奇妙无比。

再如课文《燕子》生动描写了初春的景象:“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为了让学生体会描写手法的巧妙,教师首先把原句压缩为“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丝”,让学生对比其优劣,然后让学生说说对“阳春三月”“蒙蒙的细雨”“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的感受。学生说:读着原句让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好像看到了像牛毛、像花针的春雨,柔软的柳枝生出毛茸茸的黄绿色嫩芽,就像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睁开了眼睛。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学生都能恰当地运用朗读的技巧进行表达──阳春三月,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利用课文中不同的描写方法进行比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庐山云雾》)

这两句话,用不同的方法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特点,第一句,直接描述;第二句运用比喻。为了加深学生对描写手法的理解,教师采取了“比较”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的语句,接着让学生比较课文描写“雾来时”“雾去时”与“雾浓时”“雾稀时”不同的描述方式,最后让学生仿照文的写法,进行描述训练:雾来时,(……);雾去时,(……)。雾浓时,像(……);雾稀时,像(……)。在括号里填上自己的话。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又学到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又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

二、利用修辞手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修辞中常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甲乙相似之处来打比仿。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句的特点,就是在同一语句中谈及两种事物,即被比喻事物和比喻事物,也叫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必须有共同特点。中间一般用比喻词连接。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最容易识别,它一般会用比喻词“像”、“好像”、“犹如”和“仿佛”等等来造句。如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开国大典》)。如第六册《翠鸟》中的“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就是明显把翠鸟比做箭。暗喻较为隐蔽,需要动动脑筋才能鉴别。它也可用比喻词来造句,这类词有“是”、“成了”和“变成”等等。如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句中暗暗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又比作宝库。比喻句中最难判断的就是借喻。借喻不用比喻词,而且连本体都不出现,就直接把被比喻事物说成比喻事物。又如第八册《猫》中的“……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句中直接把“猫的脚印”说成是“小梅花”。

当然,并非只要有“像”字有“是”字的句子就都是比喻句。如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中的“你不像狗,倒很像狼”和第九册《草原》中的“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这两个句子就都不是比喻句。在学习比喻修辞过程中,启发学生多动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解决修辞中的涵盖问题,有目的的培养小学生思维习惯、优化思维品质乃是我们希望的结果。

又如拟人。拟人就是把本来不会说话的动物、植物或者无生命的东西当作人来写。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如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如第五册《大海的歌》中的“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又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此方法畅谈描写对象产生的具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效果感受,强化学生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另外还有设问和反问。设问就是自问自答。有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以引起注意和思索。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它可以转换成陈述句。如第九册《蟋蟀的住宅》中有个设问句:“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还是第九册《海上日出》中有个反问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转换成陈述句便是“这就是伟大的奇观。”又如: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只有一个地球》)。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索。反问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无庸置辩。这样,通过修辞教学的实践,学生的敏捷性、深度性、广阔性、求异性的思维品质就会悠然生成。

语文修辞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既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需要,更是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素材,合理组织,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永远是我们期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