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楼小英

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楼小英

实验是人们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以掌握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等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整个科学教学中的经常化的学习活动,也是科学课程最显著的学科特点。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科学概念、事实、原理、现象都必须通过实验来获得。下面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在探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很重要。在创设科学教学情境时,我们一般以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具体事物或现象,使学生在观察中逐步提出设想,并指示学生探索研究方向,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以求课堂教学的“长期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把各项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愿望,是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是科学教师所要追求的一种高层教学境界。

二、在科学实验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经历”两个字就强调了科学是一种实践过程。教会学生探索自然界的事物,把“探索意义”的本领给学生,这是科学教学尤其是科学实验教学的真谛所在,这种“探求意义”的本领就是探究能力。表现在探究能力方面的主要因素是观察力、想像力、理解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观察力是科学实验的门户。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细致的观察是获得事实的根本途径,在实验教学中应耐心指导。

想像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起着“设计师”作用,它和理解力紧密相连,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科学课中,常对一个问题提出种种猜想,或对微观事物通过想像力帮助理解,这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最好途径。

在探究活动中还伴有动手操作,操作能力是观察、探索的基础,是运用知识形成独立实验能力的前提,操作的科学性、准确性、熟练性和协调性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熟练、正确的操作能保护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动手实验、栽培、饲养、制作等本身就是探索活动中的一种基本能力。

三、在探究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

1.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自律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防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相反,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遵守实验教学常规,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实验规则一般分为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三部分,学生须逐条理解、掌握。如上课铃响,静候在外的同学按座位及组别的顺序,呈一字纵队分别进入实验市坐好。坐下后对照检查各自实验台上材料、用具的数量和种类是否与黑板上显示的相一致;实验完毕先整理实验台、书本、记录,然后按座位及组别有序地离开实验室。在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等,不能游离于实验之外。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实验时,学生“收不拢”的现象,久久不能回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品质

学生实验操作时往往会“怕”,怕实验不成功,怕从中得不出结论,遇到困难不敢越“雷池”一步,其实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就是磨练学生意志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经历”是最重要的。在这过程中学生要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实验中的困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进行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自由实验,使学生逐渐形成勇于探索的顽强意志,同时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使学生富有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习科学课的热情。

科学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时空,“探求意义的经历”为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有利的途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存,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生存需要紧密的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