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与CTA-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CTA与CTA-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效果分析

曹怡

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分析CTA与CTA-DSA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至2016年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使用计算机分组软件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CTA-DSA检查,观察组患者使用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检查的影像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影像4分的患者有22例,占比55%,对照组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影像4分的患者有13例,占比32.5%,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指数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血管成像的质量比CTA-DSA的影像质量更加清晰,对于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有着极高的正确率,可以作为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首选措施。

【关键词】CTA技术;CTA-DSA技术;头颈部血管成像

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准确的诊断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临床上对于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CTA-DSA在操作期间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并且该检查方式的辐射性较大,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受到限制[2]。CTA血管成像属于无创检查,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在临床上使用的比较广泛。为了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本次研究特别对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分别使用CTA与CTA-DSA技术进行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至2016年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临床症状为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等,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3.12±4.61)岁,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采用philips256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在患者的颅顶到主动脉弓的位置,扫描前告知患者必要注意事项以及要配合操作,以头颈部血管检查专用头架固定患者,患者通过右手静脉注入碘海醇,注射流速为5ml/s,达到设定的阈值后开始扫描。注射完成后在注射30ml的NaCI溶液。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扫描,重建0.80cm的厚层,,螺距为0.8,旋转时间为0.27S,扫描准直宽度为128mmX0.6mm,管电压为140KV。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扫描前要先进行常规平扫,扫描的条件和对照组患者条件一致。

1.3图像评价标准以及辐射剂量指数

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分别对检查的部位影像进行评价,把两组患者的影像质量分为0~4分进行判断[3-4];0分表示动脉血管壁显影非常差,不能分辨血小管,不能检测病变;1分表示有大量的骨骼遗留,图像有较多的伪影,质量不是很好;2分表示存在少量的骨骼残留同时图像伪影比较小,但是可以依靠影像诊断;3分表示存在少量的骨骼残留同时图像伪影小,并且血管壁光滑;4分表示影像不存在任何骨骼和伪影,能清晰的看到小血管和相邻的血管。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定以检查结束后CT机生成的辐射剂量报告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

1.4统计学处理

选取版本为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组计算机统计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经χ2检验,完成组间计数资料的分析比较,采取t检验,以()表示,设P<0.05时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确定为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影像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影像4分的患者有22例,占比55%,对照组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影像4分的患者有13例,占比32.5%,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一。

2.2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指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指数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二。

3讨论

头颈部血管性疾病在临床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发病比较急,因此就要求检查结果必须快速并且准确[5]。DSA属于有创性检查,并且检查过程中辐射比较大,导致很难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同时患者检查的影像结果是诊断疾病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本文对比了CTA技术和CTA-DSA技术对患者检查后影像结果的质量,发现CTA技术对患者头颈部血管检查扫描的速度非常快,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对头颈部的血管成像,大大降低了了静脉对图像成像的干扰,使图像质量大大提高[6]。同时由于图像比较清晰后期还可以采用处理软件,能对部分比较狭窄的血管进行观察与分析,使专业人员能够准确的测量出血管的狭窄程度。并且由于CTA技术是一次性成像,减少了造影剂的使用,使患者在检查时能够尽量少接受辐射的伤害。与CTA-DSA技术相比,CTA技术能够非常清晰的反应出患者头颈部血管的各种情况,并且能够让临床医师更好的判断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头颈部病变具体部位的血管情况,是临床医师更好的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14年至2016年80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分组软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研究结果显示,图像质量以最好的4分为例,观察组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影像4分的患者有22例,占比55%,对照组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影像4分的患者有13例,占比32.5%,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辐射剂量指数的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TA血管成像的质量比CTA-DSA的影像质量更加清晰,同时辐射小,对患者伤害小,可以作为诊断头颈部血管疾病首选的诊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陈肇平,李清水.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应用[J].中外医疗,2014,(11):190-191.

[2]成晓江,卡合尔曼?卡德尔,买买提力?艾沙等.头颈部3D-CTA与3D-DS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961-962.

[3]赵红英,王文浩,王海滨等.头颈部CTA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20):58-59.

[4]陈文保,陈建方.头、颈联合CT血管成像技术现状[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12):1942-1943.

[5]龚辉,缪玉兵,赵培元等.头颈部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5,(37):111-111.

[6]赵荣华,王东.CTA及hs-CRP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7):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