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中促进儿童人格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1

美术教育中促进儿童人格发展

罗秉权

湖北省咸丰县黄金洞民族中小学445600

多年的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术教育是老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潜移默化地熏陶,从而使学生去体验美、创造美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美,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作为美术老师,应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真诚地敞开心扉去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和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善待学生的各种问题,把各种“问题情境”生活化、故事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美术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在讲《有趣的拓印》一课时,让每一位同学去大自然收集树叶,认识树叶的形状、种类,把各种树叶拼摆涂一涂,画一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在一旁鼓励学生要大胆地创造性地画,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去画。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班级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流露去跃跃欲试、兴奋的情绪。在这样的环节中没有失败的、错误的答案,在活动中学生确立了自信,激发了求知的欲望,满足了学习需求,发挥了自身潜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从多角度渗透教育。德育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互相联系的。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形成一个合力。如在上美术活动课《巧拼图形》时,以身作则,讲究卫生,将剪下来的碎片放在小盒里。在绘画创作课上也可以多角度地渗透德育。在美术教学中,要全方位地渗透德育,充分利用美术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将总结更多更好的经验,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乐此不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作用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小学老师所面对的是六到十几岁的儿童,儿童对生活和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天生爱好涂涂画画,用笔来表现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儿童在画画时要用眼睛观察,用大脑思考,用手中的笔来表现,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儿童创作时,由于他们特定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的画富有童心、童趣,这是与我们成年人的标准有区别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活泼、无拘束的天性,培养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用自己的手去创造表现,让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变,施展个性才能,创作出有真正自我意识的个性作品。

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小学生更是如此,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是很幼稚,这时他们的画充满了梦想与天真的色彩,他们非常渴望老师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好的评价。也可以说,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延缓评价,并以商量的行为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思路、自我完善。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缩短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美术不像其他学科,这样不存在对错问题,作为教师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挖苦,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挖掘学生作品观点中的差异,对学生作品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个性张扬应予以高度评价。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点评等不同的评价方法。

美术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课外美术活动开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开发本校课程、进行第二课堂、进行校园环境的布置、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等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开展了版画、儿童画、国画、装饰画、粘贴画、剪纸、水粉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定期举办作品展览进行展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课外写生、参观画展、个人创作等形式提高美术素质。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创作,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喜悦。教师还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异创新。这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分发展空间的孩子,才是快乐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