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分析

丁萍

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分析

丁萍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大学生礼仪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正确认识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的表现形式,对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失范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03-02

大学阶段是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开展礼仪教育,对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顺利步入社会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形成、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的表现形式,对建立新的大学礼仪教育体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我国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而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我国,礼仪底蕴浓厚,对青年学生实施礼仪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良条件。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2001年10月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1]这使礼仪教育有了明确的指针、目标和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邸敏学的《重视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到21世纪初刘惠洲的《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等,都显示出大学生礼仪教育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紧迫的就业环境和职业规范化也要求大学生使用规范的礼仪。古有名言“礼多人不怪”,这就是讲人在交际时的礼仪。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譬如在求职过程中,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具体的要求,尤其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更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但遗憾的是我国当前的许多大学教育,涉及到大学阶段礼仪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还有待健全。其结果是,大学生礼仪教育常常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成为了智育的附庸。

2大学生礼仪失范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个人修养等有所不同,礼仪修养上也存在差异。表现优秀者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用语恰当、举止大方、服饰得体,给人以和谐愉悦的感觉。但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们的校园里也确实存在礼仪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21礼仪素养相对低下。大学生应该是社会的精英群体,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但是,在大学生校园里,却存在着高智商、低素质,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现象。例如:上课时间吃东西,教室里弥漫着刺鼻的包子味,甚至还有刺耳的咀嚼声;领导在台上开大会,台下在各角落里开小会;上课时间学生却在酣然,或伴有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课堂上、考场里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同学穿着背心、短裤和拖鞋心安理得地坐在讲台下;屡禁不绝、蔚然成风的课桌文化,校园里的污言秽语;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大声喧哗,摔酒瓶、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别人为何物。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都反映出大学生基本礼仪素养相对低下。

22社交礼仪意识淡漠。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阶梯,大学阶段的社交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将来能否顺利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缺乏基本的礼仪却并不自知的现象,比如:见了长辈、老师等熟视无睹;走进自习教室,随手将门甩上,却并没有意识到影响了他人;在公共场所做出搂抱等一些不文明举止,却并不觉得羞耻等;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明知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一定的场合应有相应的礼仪举止,却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放松。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故意视而不见;在公共场所,明知应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还是随手将垃圾乱扔;在交友时,明知道应该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还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些现象都反映了部分青年学生存在对社交礼仪的漠视,他们从内心里为了给自己不负责人的行为找借口,而时时处处标榜“自我”、“个性”。

23礼仪知识知之甚少。中国人自古尚礼,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们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礼仪,并逐渐完善,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代代相传,或借鉴、或沿用至今,对我国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礼仪教育的知识体系还有待健全。有人认为,礼仪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基本教育,应该在中小学就教育的差不多了,大学教育没有必要。其实,许多大学生在中小学时期由于过多的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礼仪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因此,作为青年走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除少数专业因其特性而涉及到了礼仪专业知识的教育外,大部分专业都没有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知之甚少,运用自如更无从谈起。

24传统礼仪教育缺失。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可以说“礼”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同时传统中国人也讲求寓教于礼,就是把教育理念隐含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之中。《论语》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说明了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与规范;再有“不知礼,无以立也”,指礼是立身行事之规范、秩序,是相互尊重,是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之一;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