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检查术护理心得

/ 1

胸腔镜检查术护理心得

王守荣

王守荣(黑龙江省电力医院15009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271-02

【关键词】胸腔镜检查术护理

胸腔镜检查源于20世纪初,并随着光学技术和电视内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目前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胸腔检查及治疗方法。与传统的胸腔镜相比,现代胸腔镜运用高科技电视摄影技术和微型腔镜器械设备组合,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和对美容影响小的优点。根据胸腔镜应用的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即胸腔镜检查和胸腔镜外科。

适应证

(一)诊断性胸腔镜检查术

主要适应于原因不明胸腔积液、弥漫性肺病变或周围型局限性肺病变的病因诊断;胸膜肿块;气胸和血胸;心包疾病;纵隔或胸量旁淋巴结活检;激素受体的测定和胸膜形态学和支气管胸膜瘘的检查。

(二)治疗性胸腔镜检术

用于治疗粘连松解术、胸膜固定术、支气管胸膜瘘和清除胸腔内异物。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脏、壁两层胸腔融合者;广泛胸膜粘连,胸膜腔消失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肺功能不全伴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疾病者;肺包虫囊肿病者;以及剧烈咳嗽或极度衰竭者。

相对禁忌证:急性胸腔感染者。

术前准备

(一)一般准备

术前遵医嘱做好各种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心功能、心电图、动脉血气等;CT或B超查胸水等检查;备血、备皮,进行药敏试验。手术环境需要严格无菌,必要时需要做好开胸准备。术后按全麻术后准备并备监护仪。

(二)病人准备

1.呼吸道净化其目的是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病。通常采用的方法有雾化吸入,以湿化气道和稀释痰液;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和祛痰药,以利于排痰;体位引流促进排痰。

2.呼吸功能训练目的改善肺功能,促进肺部康复。以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为主,同时辅以运动训练,以步行、抬臂、上下楼梯运动。训练或运动时,要因人而异,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渐增加,监测心率、血压或血氧饱和度。

3.吸氧检查前要适当吸氧,以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4.检查前用药术前30min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地西泮5~10mg,以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活动,减少麻醉过程和支气管黏液分泌,预防肺部感染,镇静、安神,减轻病人紧张和焦虑情绪。

5.病人解释术前禁食水8~12h,详细向家属或病人交代检查注意事项,履行告知义务和必要的签字手续。

术后护理

(一)生命体征监测

胸腔镜检查为有创检查,对年老体弱者,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呼吸衰竭或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因此,术后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呼吸困难者要及时查找原因,以免发生心肺功能改变。

(二)减轻疼痛

术后病人随着呼吸运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疼痛。如疼痛剧烈,可诱发心肺并发症。因此,需要充分镇痛。镇痛的方法有口服、肌内注射镇痛药,或应用自控止痛泵(PCA),根据病人表达疼痛的程度和病人表现的症状调整镇痛药浓度、用量,防止用药过量或止痛无效。如有高碳酸血症,应禁用或慎用镇痛药。还可指导病人进行放松训练,以缓解疼痛。

(三)有效咳痰

胸腔镜检查须在全麻下气管插管进行单肺通气,术中肺处于萎陷状态。如术后不能有效咳痰,容易出现肺不张。因此,术后在应用祛痰和扩张支气管药物的同时,进行雾化吸入,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对排痰无力者,可行经鼻气管内吸痰或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尽量避免病人用力咳嗽,防止因咳嗽刺激引发肺泡瘘。

(四)预防并发症

胸腔镜虽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但毕竟属于侵入性手术。除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谨慎操作外,还需加强术后观察与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并发症。

1.感染术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波动在37.5~38.5℃,且持续12~72h,多为机体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可不做处理。如体温达39℃以上,且持续时间>3~5天,应给予高度重视。定时留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监测血液分析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时发现感染倾向。术中留置胸腔闭式引流者,观察引流是否通畅,记录24h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如发现有气泡溢出且进行性增多,应考虑有肺泡瘘;如有脓性胸液引出,应考虑有脓胸形成。定时伤口换药,发现有切口感染,可加强换药。

2.气胸密切观察皮下气肿的发生情况。如在切口周围有少量皮下气肿,可自行吸收。如病人出现胸闷、气短或有压迫感,且皮下气肿有加重趋势,应报告医生,采取措施,必要时皮肤切开减张或行负压吸引。

3.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为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肌缺血或肺水肿等。术后应重视心肺功能监测,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卧床休息,充分镇痛,及时发现心率、血压及心律的变化,报告医生尽早处理。

参考文献

[1]卢锡芝;护理风险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现代护理;2006年17期

[2]方妙君,邱秀环,孙肇玢.护理程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