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并用治疗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中医针灸并用治疗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的效果分析

任奇虎

任奇虎

甘肃徽县人民医院针灸科742399

【摘要】目的:探索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患者应用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患者中随机选出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中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加用针灸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80.0%,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在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治疗中,将中药与针灸联用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增加肢体自由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针灸;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142-01

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是人在运动时很容易出现的肢体障碍,多发于运动员,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以及随着运动量的不断增加,机体的承受负荷增加,进而导致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的发病[1]。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祖国医学中的针灸疗法能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促进相关功能的恢复,为研究中医针灸并用在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中的疗效,特开展本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120例患者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存在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中患者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在25-49岁,平均(43.2±6.5)岁,病程25-68d,平均(43.2±12.5)d。对照组中患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在23-52岁,平均(44.6±6.0)岁,病程28-72d。平均(45.4±11.9)d。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健脾益胃、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补肝益肾的中药治疗,药方为:黄芪30g,怀牛膝15g,山药20g,枸杞子12g,地龙、白芍各10g,当归9g,煎煮成药汁400ml,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治疗组患者加用针灸疗法,具体为:选择曲池、合谷、中平穴、肩外俞、阳陵泉、肩贞等穴位,使用75%酒精对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然后选择2.5寸长的针快速进针,采用捻转补泻或是呼吸补泻手法针刺,刺入约1.55寸,根据穴位的不同适当调整刺入的深度,如:对条口穴刺入的深度为1.20-1.55寸,养老穴深度应为0.78-0.95寸。进针的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肩颈部的环周、旋转运动,手动针刺后,使用电针刺激穴位,电针留针时间为18-20min,每天一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估。

1.3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肢体功能经检测恢复为阴性,且能自由活动,肌力检测恢复正常。有效:肢体功能检测恢复为阴性,肢体的自由活动幅度增大,且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者。

1.4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肢体的运动幅度。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其中计数数据/计量数据的对比分别采用X2/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见表1所示,可知: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3讨论

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指的是人在运动时,关节、行走等运动只能固定在特定的范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从业余训练走向专业训练,从素质训练走向专项训练,机体承受的负荷逐渐增加,长期下去导致相关组织的受损,出现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在临床治疗中,目前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在祖国医学中,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被纳入到骨痹、筋痹等范畴。针灸则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其以辨证施治为基本原则,结合疾病类型合理取穴,将远道取穴、局部取穴结合起来,起到舒筋活络、止痛宣痹的效果[2]。将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起到治标本之功效,在针灸的基础上,通过中药促进血液循环、止痛、抗炎等,针灸攻外,中药攻内,达到内外兼治之疗效[3]。

在本研究中,我院自拟的中药方起到活血通络、健脾益胃之功效,方中的黄芪是补气之良药,能起到较好的补中益气功效;怀牛膝能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功效,减轻经络阻滞症状;枸杞子具有较好的保肝补肾功效;山药能健脾养胃;当归具有活血养血功效;地龙则能通络静脉,与怀牛膝联用起到较好的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功效;白芍具有护肝解痉功效,诸药联用起到补肝益肾、健脾益胃、活血通络之功效[4]。另外,对治疗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通过辨证取穴,并合理确定针刺入的深度,采用捻转补泻、呼吸补泻等手法针刺,促进经络的疏通,减轻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治疗后的运动幅度也大于对照组,P<0.05,证明在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的临床治疗中,将中药与针灸联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中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正常,通过针灸舒筋活络、宣痹止痛,二者联用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功效,促进患者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而在针灸手法、取穴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充分发挥祖国医学在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中的治疗价值,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计慧.中药针灸并用治疗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的临床研究[J].科技通报,2014,(7):48-51.

[2]刘素梅.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采用中药、针灸并用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28):95-96.

[3]徐飞,谢昕,汪敏娜等.中药针灸并用治疗运动性肢体活动受限的临床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5):273-273,274.

[4]尧彦.针药联合应用治疗运动性上肢活动受限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6,3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