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中学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浅议农村中学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

李娟

李娟(湖南省衡阳县西渡中心小学湖南衡阳421200)

摘要:就农村设立重点班的利与弊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中学重点班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3-094-01

研究背景:

2018年9月,在衡阳市衡阳县教育局派遣下,我来到邵阳市新宁县第八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新宁八中位于新宁县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是属于较偏远的农村中学,现有学生700余人,14个教学班级。每个年级分设一个重点班。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了解,对所支教这所农村中学设立重点班的做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农村中学到底该不该设立重点班,设立重点班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呢?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思索。

所谓每一个事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农村中学分班有其有利的一面。农村学生大多相对来说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学习行为习惯没有养成,设立重点班就能把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起来,有利于:

一、农村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较好,遵守纪律,学风较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较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提升学习成绩。

二、能把有限的好的教育资源整合,一般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设立重点班,能把最好的老师和好的教学资源配置到重点班。齐抓共管,很容易发挥良好的教育效应,使得重点班的孩子成绩提升更快。

三、有利于老师上课,学生学习能力大多不相上下,老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层次水平只要适当调整讲课速度,内容等,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基础知识可以适当讲得快些,主要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更广更深,更具有针对性。老师不用花太多时间放在学困生的身上,可以集中精力教学。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成绩好的学生在一个班里竞争激烈,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斗志,还可以互相学习来提高自己。

五、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哪怕是薄弱农村中学也免不了受中考指挥棒的左右,学校领导一直面临唯分数评价即中考升学率评价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把追求理想的升学率当作学校教学管理和评价的主要目标,并用较高的升学率证明办学的质量。而设立重点班,举全校之力培养重点班的学生,提高了高分学生的比例,赢得了社会影响力,留得住一些优质的生源,进而进入学校建设的良性循环,关键是得到了部分学校家长的欢迎。重点班的优势也在于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优秀的教师资源,这让很多学生家长趋之若鹜。

但在本来就缺乏教育公平的土壤上设立重点班,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设立重点班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班很难谈得上合理性”,分重点班多数是以分数或一科目的特长,不是对学校、孩子全面素质的衡量,也没有突出孩子身上独有的宝贵品质和优势,相反,因为一次考试就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小学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小学知识点相对较少,部分学生能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获得高分,而有部分学生因为心智成熟较晚,在小学因为贪玩,没能在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但他们或许聪明伶俐,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宽,只是很有可能因为分重点班而抹杀掉这些。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仅是考试和分数,应当是综合全面能力的提高,也是和不同特点的同学相处,懂得是非善恶,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薄弱农村中学设立重点班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农村目前情况来看,比较好的初中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升学率就很低,薄弱农村中学的升学率更低。大多数同学进入初中以后,在学习上本身学习就很困难,如果把一些稍微成绩好的学生分出去,那留下的那些学生更失去了学习的榜样和学习的动力,他们一进学校大门就被告知,你是普通班的,升学那点希望是没有的,加之初中学习难度加大,课程增多,如果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可能在初中阶段取得好的成绩。这样,学生只能破罐子破摔,几乎失去升学的机会。

而且在当前,农村中学,特别是那些偏远的薄弱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学科比例失调,大多教师老龄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滞后,教师的基本功不硬,师资力量已然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学校有福利待遇低,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所以仅有的师资力量也无法得到完全的发挥,学校老师缺乏一种紧张感,无教学压力,无教学激情。如果设立重点班,仅有的好老师进了重点班,一个学校质量的好坏就靠重点班撑门面。普通班的老师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教学成绩的竞争压力,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也就得过且过,只求学生平安无事,学习成绩怎么样,那就看学生个人的造化。可以说除了重点班的孩子,其他普通班的孩子从进入学校开始,就失去了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三、农村中学设立重点班不利于教育公平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设重点班......上级教育部门也反复重申,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平行分班的要求做好入学组织工作,不得设立重点班以及以区分学生学业水平为目的的实验班,特别不得以所谓“因材施教”名义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式入学考查和分班教学。

教育部政策法规咨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秦惠民教授表示,义务教育是现代政府为培养合格公民为适龄儿童提供的最基本的教育产品,不是有选拔性地筛选或人才分流机制。它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也是公民唯一平等享有受教育权的9年。作为一个纯粹公民教育阶段,义务教育必须人人平等,大家接受的教育安排、内容都应当无差别。这不仅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各国都在坚守的一条底线。如果家长和孩子根据自己情况有更多的需求,应从市场上寻找,而不是要求公办学校做到。“义务教育法禁止分重点校重点班,是法治和公平正义的要求,这不容置疑。”

很多赞成重点班的人都以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作为挡箭牌,他们认为重点班可以讲一点难题和提高题,就不会吃不饱;而普通班侧重讲中档题和基础题,以免消化不了。看似很有道理,但这些人却恰恰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教育公平。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很大程度体现在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所以,在农村中学特别本身就很薄弱的农村中学设立重点班弊大于利,如果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公平都做不到的话,何谈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