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生共长丹土地 陶铸冶成赤子情——陶冶文化实践案例(以陶艺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9
/ 2

同生共长丹土地 陶铸冶成赤子情——陶冶文化实践案例(以陶艺课程为例)

蒲清明

成都天府新区永兴中学 610217

内容摘要:

学校在这位美术老师开展的泥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多元人才”为指导思想,以“按需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结合“丹土地”的地方资源选择了陶艺特色课程,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了这是一条将美育、德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学校的陶冶课程群和陶冶文化之花也因为这个特色课程的不断挖掘而绽放。

关键词:丹土地 同治龙窑 陶艺课程 非遗文化 陶冶文化

一、序言

成都天府新区永兴中学的前身是双流县永兴初级中学,它地处龙泉山脉中段与简阳交界。二十年前,当地群众质朴而贫困,学校教育形式单一,文化活动相对较少,这所地处深丘的学校根本留不住人才。

二十年前,学校来了第一位专业美术老师,他刚开始的梦想是要培养大量的画家,但是当时大量学生根本买不起基本的绘画工具,怎样让孩子们既能不花钱,又能学习美术知识呢?他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了本土粘性极好的红土可以做学习材料,这次发现让他解决了学生学习材料准备的困难,他与本土“同治龙窑”合作开启了长达近20年的土陶文化学习与研究。

学校在这位美术老师开展的泥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多元人才”为指导思想,以“按需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结合“丹土地”的地方资源选择了陶艺特色课程,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了这是一条将美育、德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

二、陶冶文化背景

立足本土、校企联合、产教结合,做有根的文化:

陶艺课程对于永兴中学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的资源——丹土地同治老窑,这里有几百年的制陶历史,有优秀的工匠,有优质的陶土,这里也吸引了无数中外摄影爱好者、画家、雕塑家和广大师生,现为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了解原始工业的窗口。

陶艺实践工作坊建立伊始是学习“同治龙窑”的制陶方法,现在已经与“同治龙窑”深度合作进行文化挖掘和产品开发,师生们在传承本土非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果也通过市场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三、陶冶文化内涵

(一)陶冶文化内涵:

1.从“土”到“器”,寓意“不同的火候成就不同的人生”;

2.丹土地又名红土地,它孕育了勤劳朴素、热情内敛、坚韧不拔的永兴子弟;

3.基于本土非遗文化发展起来的“陶冶文化”,蕴含了爱家乡、爱四川、爱国家的“家国情怀”;

4.对本土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学生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担当奠定了基础。

四、陶冶文化的实施路径

(一)阵地建设:

2014年陶艺实践工作坊初步建设完成,师生结束了原来的校园“游击课堂”,永兴中学成为天府新区中学唯一一所命名的美术特色基地校,实践工作坊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区域特色的要求进行建设,通过5年的建设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天府陶艺”,四川省教育科学院艺体研究所所长冯恩旭老师亲笔题名“陶艺实践工作坊”。

永兴中学陶艺实践工作坊设置在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采用园林式建筑风格,建筑总面积1仟多平方米,包含拉坯与烧制室、手工操作室、陶洗池、精品加工与展示区、茶叙交流区,陶瓷碎片打造的文化走廊连接到鲜花盛开的陶然亭,这里环境安静舒适、鸟语花香,承载着学校小型接待、会议与师生活动,非常适合教学与创作。

()课程统领

1.陶艺课程建设:

现在天府陶艺实践课程已经达到从选泥、制作、打磨与修坯、装饰、上釉、烧制一条龙,产生了数千件师生优秀作品。

跨界融合是探索创新的有效途径。陶艺工作坊在加强陶艺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还与剪纸、国画、书法、雕塑、竹编、农民画等工作坊展开合作,相互借鉴不同的艺术语言来创作。

学校开发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天府陶艺》教材和双语版《成都全民终身学习陶艺操作手册》。

2. 通过学科融合建立陶冶课程群:

学校在陶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与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国学、历史、科技、体育等学科的融合建立了包含十大课程的陶冶课程群。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跨界融合可以培养更广泛的思维方式,课程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陶冶文化的实施效果

(一)铸牢根基 提升素养

学生通过陶艺课程学习,培养了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陶艺作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坚持、细心与忍耐,体验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达到了陶怡情操、树立健全人格的目的;在传承永兴百年老窑的同时也传承了国粹;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了工匠精神;学生作品作为校区级礼物走出了国门送达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际友好学校;迄今为止,陶艺课程共培养出526名中高级人才;学生通过各级平台的展示,实现了“自律、自信、自主、自强”的培养目标。

(二)学科融合 德艺双馨

永兴中学陶艺实践工作坊是天府新区龙头基地校,带领着天府七中等四所学校共10余位老师进行联合教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参观了邛崃市艺术工作坊,学习了刘文君老师的泥塑教学;聆听了紫砂壶大师俞志贤和龙泉青瓷大师张武平老师的专题讲座;通过联合教研老师们的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两位老师代表个工作坊参加区市赛课分获一、二等奖,三位老师获得“成都市非遗教育先进个人”; 课程教师已经为双流区协和社区学校、金牛区土桥社区、盐道街中学等进行了陶艺课程培训;蒲老师、唐老师多次担任四川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官;陶艺课程负责人蒲老师在教育部美育课题(四川)现场会上做了专题交流,他还被四川省教科院聘请为培训专家为美术骨干班(广安)做了讲座;因为蒲老师在非遗文化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荣获首届天府教育“十大感动人物”。陶艺工作坊还为天府新区美术教师培训开辟了新途径,为新区培训美术书法教师达200余人次;

通过学科融合的陶冶课程群建设,学校近年来培养了25名区级以上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师德标兵。

(三)特色凸显 品质提升

1.将陶冶文化融入了校歌创作当中,歌词是师生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2.陶艺特色课程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依据,校园景观以陶文化为主题进行了打造。

3.陶艺特色课程建设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了范本,学校以“陶艺”课程为起点,开发并构建了“陶冶”课程群。

4..特色课程为学校成功创建成都新优质学校、国际窗口化学校和国家首批传统文化基地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随着学校的良性发展,优秀教师不断涌现而且不再流失,老师对学校的归属感与日俱增。

  1. 陶冶文化实践中的困惑

  1. 陶冶课程群部分师资力量不足。

  2. 文化建设的设施设备需要提档升级。

  1. 陶冶文化构想与继承创新

  1.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 以“陶冶文化”为主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 带领部分有兴趣的教师转型参与陶艺课程建设,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

  4. 以课题为引领,继续带领联盟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培养更多优秀教师。

  5. 产教结合,扩大将师生作品转换为市场产品的力度,筹措运营经费、设立“丹土赤子”助学基金。

  6. 与高校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审美水平。

  7. 加强校企合作,为“同治龙窑”申请成都市非遗文化遗产提供支持。

  8. 与本地政府合作申请“天府陶艺”品牌商标,助推乡村振兴计划。

5f65669ce8a0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