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北地区武威攻鼓舞文化之“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试论西北地区武威攻鼓舞文化之“奇”

陈娅婷

湖南师范大学

综述:武威攻鼓舞又名“滚鼓子”,是一种流传在西北地区甘肃武威的民间鼓舞,由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古代民间鼓乐舞蹈,2008年,攻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它反映了甘肃武威人民从古到今丰富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又称之为“西部鼓魂”。本文就从历史沿革、装束、表演和道具这四个方面阐述攻鼓舞文化之“奇”。

  1. 历史沿革之‘奇’

根据甘肃武威杨家祖辈所述,笔者了解到武威凉州攻鼓子相传是由苗庄王创造的,有一次苗庄王带领军队与别的国家打仗,因为战争失利,被包围在了自己的城池之中,危在旦夕的时刻苗庄王看到了城中正在训练的社火队伍,于是急中生智,带领部队乔装打扮成社火队伍,并将武器藏在鼓腹之中,准备以表演的形式出城,就这样依靠着道具,化妆还有热闹的场面的掩饰,逃出了城外,在敌人丝毫没有防备的时候,里应外合,一举击败了敌人,攻鼓子就是由此而来的。

凉州攻鼓子属于古代河西地区乌逊的一种少数民族的“精神”鼓乐舞,是汉唐将士征战壮行的一种军旅乐舞。而在音乐的形式上也是承袭了由凉州乐舞发展演变而来的《秦王破阵乐》,同时加以龟兹乐的节奏,也结合了古代西藏鼓舞文化、汉族鼓舞文化、少数民族鼓舞文化,而凉州攻鼓子正是属于吸收了南北鼓舞文化的精华,相互交融并兼收并蓄的产物i

  1. 装束之‘奇’

头戴黑幞帽,上插两支野鸡翎(当地人俗称“招子”,有上净天宇,下扫风尘之意。),帽子的左、中、右侧分别插着扇形的白纸花。上身衣服为“十三太保衣”(统称:夸衣),下身裤子穿黑色灯笼裤,脚上穿一双凌云靴,鞋尖缀以红或白色的绒球。服饰文化就是保留传统中原服饰文化优点的同时,吸收采纳来自西域的优秀服饰文化,并且不断地兼收并蓄。“立眉怒眼”是我对他们妆容的一个整体概括,涂脂擦粉,眉毛画的粗黑向上翘,眉中的红,好似一点燃的蜡烛,又好似朱砂红的印记,英雄红,英雄眉,有“得意却不忘形”之内涵。脸上的妆容给人一种凶神恶煞之感,色彩对比鲜明的服饰、夸张的脸谱,都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感,扮相英武彪悍,极其富有西北人的阳刚之气,由此也体现出了一种浓重的尚武精神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特色ii(西域人狩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而由此得知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攻鼓舞的装束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西北地区多风沙戈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

  1. 道具之‘奇’

攻鼓子,鼓身为柳木箍成的筒状体,颜色漆为正红色,长为34厘米,鼓面为牛皮材质,两侧鼓面均绘有太极八卦图,是道教文化的典型而又重要的标志之一。打鼓所用的鼓槌是两根大小不一的木棍,其材质为红柳木,稍微的带有弯曲的弧度,左手长度约16厘米,右手长度约为26厘米。伴随着鼓槌击打的位置变化和不同鼓槌的变换,鼓发出的声响就会有不同的响声,使攻鼓舞的声音更加的丰富。作为连接鼓子和演员的“纽带”,而且还具有装饰作用,所以颜色为正红色的彩绸,长为7尺,宽为1尺,演员常把它斜挎在右肩上。红色的鼓身非常能够契合社火的热闹气氛,鼓面的太极八卦图也符合了社火中的神秘元素。红色代表着喜庆,在武威当地也有着辟邪的作用,俗称:挂红。

就像鼓面的八卦图, 早年间攻鼓子鼓面上都是画有太极八卦图的, 然而现在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 使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社火队打的攻鼓子鼓面上就只是画有简单的太极图, 甚至有的鼓面上什么也不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表明武威地区攻鼓舞无论从其功能性还是所隐喻的文化内涵来说都已经失去了最原始的面貌。

  1. 表演之‘奇’

一群人整齐划一地击打着鼓子,声音好似万马奔腾而过,粗狂豪迈的节奏响彻西北的戈壁滩。武威攻鼓舞的表演打法有很大一部分是受环境的影响以及当地人的自我认识和思想影响,带有一种粗狂的地域特征。攻鼓舞的整体表演风格都是强劲有力,气势宏伟的,那么如何证明它是武鼓而不是花鼓呢,其主要体现在一个‘攻’字上,它的基本打法口诀为: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基本动作有:雄鹰展翅,战马凌飞,鹞子翻身,凤凰三点头,数点子,正三反三。基本的打法体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攻着打,躺着打,帢1着打。基本步伐也有三种,分别是退步击鼓、踏步击鼓、弓步击鼓。

其实最为独特的是它的阵式变化,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各种阵型的排列组合,与其他鼓舞艺术相比,传统的攻鼓舞既有豪迈粗狂的阳刚之气,又有娴雅婉转的阴柔之美。主要阵法有:两足对垒,展示三军,四门兜底,登高望远,套莲花,挂阵2,一字长蛇阵,十面埋伏阵,金锁阵等等。队形变换复杂多样,如雁翎般纵向展开对攻,又如长蛇一般向前极速冲过,快步走时像是在沿着太极八卦图在行走,列阵时又整齐划一iii。时缓时急,由轻而重,由缓而急,犹如潺潺泉流。鼓声隆隆,如疾风骤雨,惊雷奔电,声震八方,走太极——列八卦——摆奇阵。正所谓张弛有度,开合有方。十多个阵式组合在一起,时而马步对攻,对攻时如龙腾虎跃一般,反攻时则又像紫燕曼剪一般。就有评论员看到攻鼓舞之后激动的讲出:“静若处子,喁喁私语。怵如惊鸿,左顾右盼。”节奏变化多样,忽而急忽而缓,忽而密忽而疏,轻重有别,错落有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张力,它是一个荡人心魄的舞蹈。

  1. 结语

历史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攻鼓舞蹈特有的个性特点,我们从历史沿革、装束、道具以及表演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西北地区攻鼓文化之“奇”,归纳了一下武威地区攻鼓舞的基本表演特征。攻鼓舞一直有着“西部舞魂”的美誉,它体现的是西北地区的武威精神,融入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他深受众人喜爱。攻鼓舞又作为西凉乐舞的重要遗存,艺术文化又极具奇特,丰富多彩的舞蹈阵式吸引了多数民众的追捧,使得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参与者范围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国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体育文化价值研究.通【J】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01:8.

[2]李琦.论武威攻鼓子中的西凉乐舞遗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4:78-80

[3]石瑾.河西走廊上的西部“鼓魂”——凉州攻鼓子.【J】大众文艺。2011.09:198

作者简介:陈娅婷,1997年,女,汉,甘肃武威,硕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1

2

i

ii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