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观察

程继强 王凯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200

【摘要】目的: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随访时间2个月,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后踝骨折的治疗当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更为理想。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疗效

踝关节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承重关节,其特点是关节面较小,比较容易发生骨折。因此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中青年人群中都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一般是由于间接暴力、受力方向等原因发生骨折。很多患者会在骨折后期表现为皮下瘀斑、踝部疼痛肿胀,不能行走、活动受限。此类骨折相对复杂,如果治疗不当很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1]。而常规治疗中主要是采取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的方法,但由于石膏压迫及牢固程度等因素,恢复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复位强度,使踝关节解剖关系准确恢复。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16例,研究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后踝骨折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3.4±3.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3.2±3.6)岁。两组比较性别、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标准,均经各项临床检查及X线检查确诊,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其它位置骨折的患者,合并手术禁忌症的患者,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其它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的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手术助手将患者患肢跟部、足前位置握住,另一助手固定患者患肢消退近端固定。手术医生按住患者外踝、胫骨内侧踝骨骨折线位置,纠正胫腓骨下段分离移位等异常体征。然后行X线平片检查,背伸踝关节,复位距骨,再行X线平片检查,确认复位效果。直到复位满意后,使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常规止痛、抗感染治疗。根据踝关节肿胀程度,随时调整石膏松紧度。外固定1个月后,X线检查患者是否出现移位,然后逐渐开始无浮肿踝关节锻炼,视情况更换或拆除石膏。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患者取健侧卧位,行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跟腱外缘及腓骨后缘间,做一条纵向切口,长度为7-10cm,将后踝部位充分显露。在直视条件下,复位后踝部Volkmann骨块,然后按压后踝骨折快并将其准确复位。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使用C臂机透视检查,确认复位情况。保证踝关节面平整度理想后,使用4.5mm空心螺钉2-3枚固定,或使用多向锁定接骨板固定。固定后将腓骨骨折位置显露,并妥善复位。做内侧切口,复位和固定内踝骨折,将下胫腓分离,使用螺钉妥善固定。术后放置引流管,将切口关闭。术后24h将引流管拔除,术后2周指导患者进行无负重功能锻炼,术后8-10周指导患者进行负重功能锻炼。

1.3评价指标

随访时间2个月,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Mazur量表评价,总分为100分,92分以上为优、87-92分为良、65-86分为中、65分以下为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表示。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有显著差异(P<0.05)。

1 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比较[n(%)]n=58

组别

优良率

观察组

28(48.28)

26(44.83)

3(5.17)

1(1.72)

54(93.10)

对照组

17(29.31)

24(41.38)

10(17.24)

7(12.07)

42(72.41)

x2

3.631

0.035

3.119

3.356

7.31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中的重要关节,发挥负重作用,在所有下肢运动中均有参与。踝关节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比较高。后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当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情况也相对比较严重。当发生后踝骨折,患者踝关节稳定性降低,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等,导致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所以,对于后踝骨折的情况,需要采取有效的复位及固定措施,以提升治疗效果。过去临床上对于后踝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根据骨折块大小确定治疗方法,与踝关节稳定性情况关系密切。而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骨折块大小在后踝骨折治疗方法上,并不是唯一的确定原则,还需要对软组织卡压情况、远端关节面受损情况、骨折块大小和移位、踝关节整体稳定性等因素加以考虑。通常情况下,稳定性较好、远端关节面损伤较小、无软组织卡压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其它类型的患者应接受手术治疗[2]。手术治疗中的入路选择可包括后内侧、后外侧等,其中后外侧能够更好的显露后踝部位,对胫骨远端关节面方便观察,也有助于清理碎骨块和软组织,解剖复位效果也更加理想。而且,后外侧入路也能够将腓骨骨折充分显示,减少钢板植入刺激皮肤组织,降低了并发症的出现。内固定方式可选择空心拉力螺钉、支撑接骨板等,其中空心拉力螺钉可从后向前固定25%以下的小块后踝骨折,前侧螺钉固定可用于25%以上但无明显移位的后踝骨折。如果是粉碎性骨折、移位较大骨折的情况,应使用后侧钢板固定。如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可在后踝骨折复位固定后,使用松质骨螺钉联合固定下胫腓,从而提升踝关节稳定性水平,以达到更为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

综上所述,在后踝骨折的治疗当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更为理想。

【参考文献】

[1]吴咏德,严超,伍伟飞,等.俯卧位联合仰卧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8):867-869.

[2]郎林,贾忠宝,王计辰.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在后踝骨折中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798-800.

第一作者:程继强,1978.11.28。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文祖镇西窑头村,骨二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骨科

第二作者:王凯,1986.12.06.男,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