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诗词教学与中职生语文素养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5
/ 2

补充诗词教学与中职生语文素养培养

郭春燕 吴春元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438200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一中 438200


摘要: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在每个单元的最后都安排了“课外古代诗词诵读”这个专栏。这种成制式的补充古诗词学习内容,设计和理念上很有深意。名为“课外”,实不课外——教师如何把握这个板块,利用之对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培养,是值得进行专项研究的。教师既要把握好“补充”“拓展”的分寸,又要把其教育价值体现出来。

关键词;中职;语文;补充诗词;教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特别突出强调了素养教育。原先,在唯分数论思想下,几乎所有教学都围绕如何让学生把知识记住。“培养”了一大批只会“掉书袋”的“人才”,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不利于个人发展。现在,围绕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具有自我发展性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实践型、综合型人才——在这种情态下,语文教材也相应的进行了改版,以契合素养教育。

有意思的是,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中,每个单元的后面都设置了“课外古诗词诵读”专栏。这种独特的设计有什么深意?对素养教育起到什么作用?教师应该如何去理解和实践呢?

下面,围绕这个补充古诗词的设置作用展开探讨。

一、教材补充诗词分析理解

1. 偏于拓展补充

语文是个综合性学科,其知识和素养所涉猎的范围非常广,以教材的容量,显然是不能满足学习和发展需求的。因而,教材只是一个学习的框架和示例,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拓展性学习。通常来说,只要是纳入了教材,就会被认为是必修的,需要重点、细致研学的。而拓展则比较开放,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空间比较大。但这版教材在单元后专门列出了“课外”古诗词,是什么意思呢?从教材中还设有专门的诗词单元、专栏带有“课外”二字以及教材编写说明“……课外古代诗词诵读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语文知识,多读经典”这种阐释来看。这部分内容应视为偏重于拓展和补充。所以,在组织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2. 具有规划目标

在教材中推荐课外阅读古诗词是当下所有学段的普遍操作。但纵观其他学段和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像此种每个单元都必设古诗词补充专栏的编排方法是鲜见的。也就是成制式、系统推荐古诗词,大概是仅此一版。比起其他教材来说,具有明显的规划性和目标性。所以,对于这个补充古诗词的板块,虽然是拓展性学习,但教师应仔细分析其设置理念,系统且有规划、有目的的去组织学生学习。以落实预期教育目标。

二、素养培养的作用及落实

1. 传统文化

课改之后的语文教材,从小学到中学,包括职中,都大量增加了古文、古诗词的量。这其实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重视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落实“文化自信”。因而,组织补充诗词教学应以之为抓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正如教材中所说,“突出文化建设,注重以文化人”。

其实,通过古诗词去进行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并不太难,可以说,在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元素俯拾皆是——更何况,古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关键是,教师要有这个培养方向的意识,有意从中去挖掘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去学。比如,我们通常认为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是极度轻视女性的,教师带领学生品析《桃夭》,引导其明白“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不仅是对出嫁妇女的赞美,而且也体现出了对妇女家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认同——纠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偏执认知。

2. 精神思想

“以德为先”,是我国教育的核心纲领,是每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去着力落实的重心工作。而因为古代诗词能够流传下来且成为经典的,大多还不是因为其文笔或情境,而是其具有普适的、跨时代的思想性。在每个单元后面补充了两首古代诗词,无疑是为精神品质的教育提供了有质、可靠的资源。利用教材中的补充诗词,可有效、有序、持续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

比如《离骚》这首诗,可以说是思想品德的“合集”,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古代文人、国士“忠、信、义、志、勇”精神的集中表现。但因为楚辞对职中学生的阅读难度较高。想要通过它对学生精神品质产生有效影响,教师就不能突出“课外”二字,而是应教学生逐句解析。使之把“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子读懂、读通,才能正直在内心建立“珍惜时光、时不我待”的思想认同。

3. 职业品质

职教的教材与普高教材有个区别,就是有比较明显的职业教育内容。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也在前言中谈到,“……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精神……旨在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那么,在单元后面这个小小的补充板块中,是否也贯彻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呢——表面上看,古代诗词在职业品质方面似乎是不如现代文那么显性(比如《飞向太空的航程》,很直白地赞美了职业精神)。但其实,之所以感觉古诗词中的“职业”性不强,是教师没有向学生阐明什么是“职业”(也有教师自身对职业概念也不清楚)。

不少中职学生自入学就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将来没有前途了,不能“当官”,只能做“蓝领”——把“职业”与“管理”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职业观,不知道“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当我们厘清了这点,其实也就很容易从古代诗词中找到职业品质教育的支撑点——因为,这些古诗词的创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客、军人、官仕。这些,都是职业。明白了这点,利用补充诗词来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就“豁然开朗”了。比如,《从军行七首(其四)》《蜀相》中,“不破楼兰终不还”“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分别从军人、宰相两个角度体现了高贵的职业品质——我们通过补充诗词对学生进行职业品质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其职业精神,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理清职业的概念,认识到“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建立发展信心。

综上所述,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成系列地安排了“课外古代诗词诵读”这个板块,显然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拓展学习提供资源上的便利,而是大有深意——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补充诗词,至少可以在培养传统文化、精神思想、职业品质等素养上发挥作用。需要注意,这部分内容名“课外”而实不课外,又强调“课外”,在组织学生学习时,教师需要把握好分寸,既要指导、帮助,又要给学生个性和自主空间,以充分发挥其素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燕燕. 浅谈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 课外语文, 2019(4):19-19.

[2]钟杏. 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 000(002):27-29.

[3]陈辉. 对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探讨[J]. 课外语文, 2017, 000(005):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