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生互动交流真正发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6
/ 2

让师生互动交流真正发生

徐祝山

江苏省泰州市罡杨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是新课程的核心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同时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笔者想就如何改善师生互动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 “换位思考”,民主平等,为互动奠基。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过多扮演教导者、管理者、控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关系上的,是一种教师主控学生的教师互动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师生沟通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控制和主宰学生地位的权威者,无视学生的愿望,以自己的准则规范、压制学生;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单纯的受教育的地位,这种权威式的教育关系,难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难以实施,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学生学到的不是顺从就是反抗。要改变这样的互动关系,就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谓“换位思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位置换到对方的位置,或把对方的位置换到自己的位置来思考,即“将心比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换位思考”指教师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尝试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即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学习情境,体会学生学习情绪,揣摩学生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每教一课,教师都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我会如何分析教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点拨什么,学到什么,掌握什么等等问题。其次教师把教学对象置身于自己的位置上,设想:假如学生是我,他(们)会怎么调节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怎样调动、怎样激活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他(们)会怎样确定教学目的、怎样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他(们)会讲授哪些问题而略谈哪些内容即让他们明确目标从而收到最佳效果。最后教师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的同肘,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案与教学行为。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有上面的奠基,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学生的角度、视野、水平设计出的教案肯定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也一定乐于表达,敢于倾诉。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为互动增容。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增加可交流的话题。以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例如我教《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最后我让学生评点课文中的三个人物,对于普罗米修斯大家是一片赞扬声,“机智、勇敢、富有同情心、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等称赞的词语都用在他的身上。对希腊大英雄赫剌克勒斯也是赞扬声一片。而对主神宙斯则有许多学生认为他“自私、残暴、凶恶、无情”。乍一看学生的是非观念很明确,这也符合我们一般人的阅读理解。然而这时有学生提出:“宙斯是一个铁面无私的神。”我听了先是一愣,然后便追问:“为什么?”该学生说:“普罗米修斯他违反了天规,理应受到惩罚,宙斯按法办事,不徇私情,公正无私,应该得到赞扬啊!”他的一番话立即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可,风向一变,宙斯成了“包公”式的人物,不应批判,而应赞扬。面对学生思想的转变,我没有立即评判,而是提出:“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肯定没有错,宙斯秉公执法也没错,那到底是谁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快有学生就提出:“普罗米修斯不错,宙斯也不错,错的是天规。”我接着追问:“那天规又是谁定的呢?”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天规肯定是宙斯定的,说明宙斯确实是一个自私、残暴、凶恶、无情的神。”大家的认识回到了起点。但现在的认识应该比起初的认识更加的深刻。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做“主角”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去解决,竭力拓展对话的时空,组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逐步加深理解、体验,并有所感悟、思考,同时发展思维、表达能力,并积累和内化语言。

三、重生成,重情境,让学生乐于互动。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让学生乐于互动。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动态的生成。学生一个经典的疑问,一个大胆的建议,一次无意的发现,都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这种生成可能改变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但学生感兴趣,做为教者我们就应该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围绕生成资源展开教学。记得去年冬天的一堂语文课。外面纷纷扬扬的下起了大雪,同学们的思绪早被外面的大雪勾走了,这时再按部就班的实施教学毫无意义。于是我立即改变教学内容,既然大家对雪如此的感兴趣,不如我们就以雪为主题,玩雪,找与雪相关的诗词,写雪。我的改变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同学们分工合作,兴致盎然,一堂课始终充满欢声笑语,大家动手,动口,动脑,不亦乐乎。试想一下如果不做这样的改变,这节课一定是死气沉沉,更谈不上什么师生互动了。

师生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