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8
/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分析

舒聚会

湖北省老河口市仙人渡小学 441803


摘要:为了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开始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以及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实践之间的结合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很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能够主动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净化个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学校教师需要加强联系以及合作,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校园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成长和收获。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实践;模式分析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学习以及思想精华的吸收必不可少。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正确人生三观的有效树立,着眼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价值体系,关注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以及互动。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保障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的稳定发展,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今天,外国文化直接融入我国,影响了我国民众的思想以及行为。为了有效的应对外来文化的冲突,积极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我国开始抓住教育这一主阵地。将教育教学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相结合,不断丰富文化传承的形式以及内容。主动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及沟通,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类困境,通过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及创新来更好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能够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调整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借鉴。教师只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认知能力,主动将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以及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保障学生既能学习学科知识,又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及引导,进而学会举一反三,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分析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及研究时不难发现,有的学校开始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之间的结合,但是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准不够理想。这一文化还没有实现强有力的推广,有的教育教学机制还比较刻板,过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家长不够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时量比较小,课程内容相对较为片面,同时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因此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折扣。为了有效避免这一不足,教师需要反其道而行,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积极融入不同的教育教学元素,丰富校园教学内容及手段。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应试成绩的提升上,忽略了文化环境的塑造,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找到传播的方向以及场所。教师需要结合青少年学习成长的背景以及要求,着眼于不同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主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为学生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班级文化墙、图书角的作用,保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及信息。教师需要着重的挖掘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保障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动性,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1. 构建家校合作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实践活动之间的结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势在必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及深远,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保持密切的交流以及沟通,共享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离不开教师的辅导,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以及参与,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联合,才能够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进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学校需要向家长传递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保障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一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在家庭教育之中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另外家长也需要主动为学校提供更多的理解以及支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通过参与各类家长会以及传统文化教传统文化交流会的形式来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利进入校园。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学校需要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丰富目前的校园文化,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环境。鼓励家长主动的参与进这一教育工作中,给予学生更多方向上的指引,保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续一杰, 段紫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探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 398(12):196-197.

  2. 赵文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23):28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