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付爱云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凤翔师范附属中学 721400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形成的。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各种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唤醒、鼓舞学生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1.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欲罢不能,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若设置于课尾,则有章回小说的效果。如:全等三角形概念刚学习完,于课尾给学生一个这样的问题:如图,BD是长方形ABCD的一条对角线,思考:△ABD与△CDB全等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此问题问得比较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利用全等的概念很难描述!自然地,学生会探索其中的奥秘。甚至想到去剪一剪,做一做,这种实验式的好方法来说明。此时老师说“还有另一种方法在叙述上比较方便,到底是什么方法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留了一个问题就下课了。这对于下节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SSS)的学习无疑产生了非知不可的紧迫心情。

2.创设陷阱情境

如在平方根复习时,可以提供这样一题:81的平方根等于什么?学生一致回答9;老师问:是吗?。还是有人回答9,老师摇头,于是有学生回答-9。老师还是摇头,学生开始疑惑了,都进入了积极状态,这可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啊……第二回合,给学生亮出这样的判断题: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只有零。全班异口同声回答“错”,老师摔摔脑袋,“啊”了一下,“不会吧,这么一致啊,好像你们的判断是对的,只有我跟大家不一样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疑惑不已,然后在大脑里搜索思考。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先诱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惊讶迷惑中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效果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改进了知识结构。

3.创设实际模型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些公式或定理往往是直接提出的,而且也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构建教学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数学理论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有理数加法”中,如何理解4+(-3)=+1呢?若引导学生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4看作手里原有4元钱,把-3看作支出了3元,则手里还剩下1元钱,故等于+1。通过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

4.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大自然中存在一种“毛毛虫”,它们有“跟随”的天性,科学家法伯在一只花盆边缘摆放了这样的毛毛虫,并让它们首尾相接,恰好连成了一个圈,然后在花盆几寸远地方放了些它们爱吃的松针。然而,毛毛虫就是一圈一圈地行走,最后疲倦而死。假如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我们不能把学生教成毛毛虫式的人,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开放思路,发展创新意识。

比如在《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中,设置这样的开放题:要求他们利用两个等圆,两个全等三角形,两条线段来设计图形。给他们充分的探求时间,学生的构思就异常丰富多彩,让老师惊讶不已,对他们独特的思维想象力很是佩服。

一个定理中,条件改变一下,结论会有什么变化?如,学习“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之后,自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三角形两边不等时,大边对的角是不是大一些呢?”这就引出了三角形大边对大角的结论。

开放性问题由于条件或结论的不确定性,以至它的解决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置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与思维能力,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很彻底的体现。

5.创设直观或实验情境

对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让学生学习,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开始,这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材料,或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让学生来研究具体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问题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很直观牢固地学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又如,火车从车头开始通过一座大桥问题,讲解此题往往是“纸上谈兵”,一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不易理解题意,故难点不好突破。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演示这段“火车”过“大桥”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将关键时刻的位置绘制成图形,就能较容易列出正确的方程。

6.创设欣喜情境

欣喜创设于克服了学习困难所造成的悲观之后,具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幽默是教学的佐料佳品,它能活跃课堂课堂气氛,抑制学习中的疲劳,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知识的接收的能力。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这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如数学问题的证明,学生会经常犯循环论证的错误。为了杜绝这类错误,可讲如下故事:陌生人甲向乙问路,甲:请问张三住在什么地方?乙:(热情地)张三住在李四的隔壁。甲:(迷惑地)那李四住在哪儿?乙:(认真地)李四住在张三的隔壁呀!学生哄堂大笑,从中受到启迪。

数学教育也是意志与品格的教育。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探索精神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目标的一方面。故数学课堂中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例子俯拾皆是。经历磨难而取得成功的欣喜自然另有一番撼动。

7.用故事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之前,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动。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的阶段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使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又如,讲换元思想可以利用典故“曹冲称象”来说明。

总之,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策略,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以他们后继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力所能及地创设问题情境,最终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