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PBL)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 PBL)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黄玥

舟山航海学校 浙江省舟山市 316000

摘要:问题启发是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当前在很多高校和职业学校教学中被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以中职物流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问题启发式教学法(PBL)如何更好的应用在教学中,笔者从问题启发式教学思路、教学原则以及教学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给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师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 物流专业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PBL)应用

0前言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是所有教学方法中的根本之法,问题启发式教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关联问题、应用知识等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在《义务教学与法》中国家提倡老师使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前该种教学方法在中职物流专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问题启发式教学思路

完整的问题启发式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创造问题阶段、联系思考阶段、过渡关联阶段、释疑类化阶段,每个阶段老师有不同的任务来引导学生去理解。

1.1启情设疑—创造问题阶段

老师要跟物流专业的课程特点来进行加工处理,以“设疑”切入点,设立疑问这是一切问题启发式教学的起始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可以触发学生的情感发挥。“设疑”首先从教材、课题、课堂中产生,从而引起学生的思想矛盾,进而产生疑问。创造问题的方式,需要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和专业特点等出发,来设计适当的方式。对于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可以选择故事导入、案例分析、多媒体等这些情境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产生疑问。

1.2释疑解难—联系思考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老师在准备课程时要足够充分,要提前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来设计启发情境。了解学生对那些内容理解存在难度,老师要有耐心对其进行解答。在完成了当前疑难的解答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中进行新的思考,进而提出新的疑问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新旧知识体系的相互转化和联系。

1.3新旧知识体系转换的启发阶段—过渡关联阶段

老师要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得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能够具有一定的联系。那么老师就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结构。老师需要对新知识的特征等进行充分展现,让新知识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通过使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新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运用路径,来运用新知识。

1.4释疑类化阶段

释疑类化过程就是对已经取得一定联系之后的新旧知识体系进行各个关联点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这就是释疑类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笼统模糊的概念与他们所对应的确切实例创造关联,从而将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具体化的过程就是检验学生对抽象化的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又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从而达到了举一反三、释疑类化的过程。

2问题启发式教学应用的原则

2.1切问近思原则

切问而近思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提出疑问之后才能进行思考。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产生了动容,从而引发疑问,促进他们对此进行思考,最终慢慢的学生们会融入到知识中。那么首先启发是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要对学生有所了解,从学生们的生活入手,使得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们联系到自己的生活,思考假设自己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便产生了探查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最后,老师在向学生们讲解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将会对此更加容易理解。如此一来,老师通过这样的循环模式来逐一向学生们讲解知识点,学生也可以很好的理解。

2.2待其从容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要求老师在进行问题启发式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的授课环境,让学生处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中从容的思考问题,接受教育,这是问题启发式教学必要的课堂环境。因为,严谨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紧张,会机械性的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从而不会去思考问题。对于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多,很多课程属于意识形态的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老师有耐心。教育本身就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针对问题启发式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思维和思考能力,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建立一个长期的教学计划。问题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就是锻炼学生在思考疑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所以,老师要创宽松的氛围,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3和易以思原则

和易以思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真,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但是最佳的教学方式不是将知识强行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当前我国教育课程改革一大重要方向,一改过去以成绩为本的教学方式。在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中一方面老师可以设计严谨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不能限制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老师不能“和盘托出”,而是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平易近人的事情。老师对待教育应该有严格的态度,但是在课堂上要表现的更有亲和力,让学生可以处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尽可能的开放思维,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易以思的本真就是亲近使人能够充分思考。

3启发是教学的应用策略

3.1注重科学研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针对于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他们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和生活中,这是问题启发式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老师注重学科研究,做到开阔眼界、引经据典,将教学和生活相联系,教会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注重学科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学科的基础研究。问题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要对所讲授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全面扎实的知识储备,这是更好的实现问题启发式教学对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除了对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有更加扎实的掌握之外,还应该对学科之外的知识有深入了解,也就是说老师要一个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多样化的知识架构。其次,注重现代研究。注重现代研究是要求老师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要与我国的实际发展相联系,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物流专业是近些年新型专业,专业和学科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改变,因此老师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准确及时的抓住变化,让学生学到的技能够满足当前职业市场对他们的要求。所以,老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再次,要注重整体研究。中职物流专业的涉及到的学科多种多样,每个学科的老师应该以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设计专业化的教学方式。也就说老师要始终以培养目标为教学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强化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技能

一方面,老师应该充分理解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实质。问题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思考能力、学习兴趣等,如果在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中,老师能够随时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已经成功了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前提要求老师要对本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深入的研究,转化成为老师自身的素质,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向主动学习的状态转变。让学生不在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对老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形成良性互动,对于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佳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要优化问题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就是要求老师不断的对问题启发式教学进行改进,提升教育活动技能。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知识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活动。

3.3钻研教育理论,努力増强教学底蕴

首先,老师要对题启发式教学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只有老师充分的理解了题启发是教学的理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动。老师要研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研究人文主义理论、研究学科专业知识、研究学生心理等,更好的发挥出问题启发式教学效果。问题启发式教学活动的主旨就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人才,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其次,问题启发式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应该始终以专业的态度面对学生,具有远见,顺应时代,准确掌握当前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物流专业教学的影响,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使得学生所学能够满足当前社会需求。钻研教育理论,这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也是老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教学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各种变化。

总结:

综上所述,问题启发式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其教学思路是:创造问题阶段、联系思考阶段、过渡关联阶段、释疑类化阶段。教学原则是:切问近思原则、和易以思原则、待其从容原则。教学应用策略是:注重科学研究,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学技能;钻研教育理论,努力増强教学底蕴。

参考文献:

[1]宋炳如,倪瀚滨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124-125.

[4] 刘凯宁,刘妮妮.启发式教学的改革方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5]王晶,李化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再探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