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形式 适扣教学内容———美术教学中如何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分寸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3
/ 3


把握教学形式 适扣教学内容———美术教学中如何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分寸的研究

姚赛华

杭州市余杭区信达外国语学校 311100

[内容提要]从我学生时代学习教学理论,到参加工作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再到最近常听到“裸课”这一说法,感叹教育的理念发展之余也有不少自己的想法。结合平时教学实际,本文对美术教学过程中之一切外在形式,与美术学科本质内容二者做一些自己的解读。主要论述了二者之关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一些实践经验方法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外在形式与本质内容 形式主义与本质主义 裸课

[引言] 形式与内容是艺术界一个永恒的话题,想当年吴冠中先生一句“笔墨等于零”开始,以及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其中很大一部份都是关于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独到见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是教学技巧,方法等等这些外在形式重要,还是美术学科之本质内容重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反之,形式决定内容?

站在哲学的高度解读这一问题:形式和内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对范畴。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只能是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片面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就是形式主义;只求内容而不要形式,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同样是不可取的。我们的学科教学也应该遵循作为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理论。

一、美术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一)、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活跃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用形体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为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表达方式,并以此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印象。如果学生愿意用表演的方式——如动作、舞蹈、喜剧等进行表达,应当受到鼓励。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美术教师就纷纷发动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但是,在学生动起来的同时,教师往往会把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预设抛在了脑后,使一课美术课变了味。

(二 )、 流于形式的讨论与表扬点评

在有些教师的公开课上,他以问代讲,用表面的“双向交流”来行“教师问,学生答”之实,这样的问题不是从学生学习中产生,学生充其量是在教师带领下走了一段“迷宫”,然后从阳光刺眼的洞口出来,收获甚微。还有的教师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发问:“是不是?”“这样好不好?”等等著如此类。学生用思考脱口而出,以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更没有美术作品的体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些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或不得要领,或不知所云,或偏离教师设计的解决轨道,但教师仍然保持笑脸,一口一个“你很好”、 你画的真好”、“你说的真棒”、等溢美之辞, 这种“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创新,可实际上是缺乏原则的表扬,也没有真正用心体会学生的作品,缺乏实质的感情,即没有点评到“点”上,同时,这种表扬非出之教师内心,缺乏感情的,也是苍白的,无力的表扬,是回避问题实质的做法。 真正的表扬应该是表扬在点上的,“好”,好在那里,要能表扬到点上。线条,构图,色彩,画面里透露出来的感情,学生观察的细不细心等等,都可作为表扬的点。教师要与学生的作品产生一定的共鸣才能有发之肺腑的表扬。           

真正的讨论也是如此,应该是源于学生预习时的自然“生疑”,这些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时的障碍,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设计教学步骤,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领悟能力强的同学交流解答,“探疑”的过程就会显得具体而实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释疑”也就水到渠成。这样的师生讨论也好,讨论中的教师点评也罢,正是我们新课改所需要的。

过分在美术教学中依赖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板书、示范。如果教师过多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美术课不仅需要大量的范画赏析,还需要教师对绘画、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这一特性。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作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地方评价一堂美术课的优劣,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一项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操作,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片面、浮浅理解,给美术教师形成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如果哪位美术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件怪事。由于过多依赖多媒体,使美术教师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一节课下来,原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没有了,精彩的范画也不画了。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教师美术基本功的不足,而且不利于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由于过多地采用“电灌”,使教师对问题引领与讲解的意识逐渐缺失;过多的人机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还有一些美术教师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资料堆砌的现象。

、 滥用繁复的教学情境

  在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欣赏多媒体,把课堂搞成了一个喧闹的“集市”。教学手段的频繁变化,视听画面的过于繁杂,学生活动的交错出现,不仅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有点乱,关键是让学生失去了安静的思考空间和作画空间,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很难把握了。 教学情境不是能过简单的形式就可创设的,需要教对课程的准确把握,需要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发之内心的全情投入,需要时间空间的配合。

、 过度强调与其它学科的综合

为综合而综合,为联系而联系。前几日看的一录像课评比:《春天的花》一课时,执教老师不是从美术课的角度对花进行讲解,而是过分注重对花的知识的讲授。在一堂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二年级小朋友讲起了花的知识:如花的结构、花的种类、花的用途等。这位美术教师向学生出示了各种各样的鲜花,让学生进行辨认。在引导学生对花进行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让学生用手触摸花瓣、花蕊,让学生通过花蕊的观察分辨是雄花还是雌花……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人以十足的科学课味道,使人觉得这是在上科学课,而不是美术课。 这样的现象在美术教育界还是很多的,把综合探索上成活动课或者劳技的手工课,把欣赏评述上成讲故事课,把设计应用上成科学课等等。

二、片片面强调内容的“实质主义”

最近在几个教育网站上见闻“裸课”这一词,我的理解它可算是一种教育者的理念,“裸”的多少,更多是只强调美术教学本质内容、价值与功能,我把这种只求内容而不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 称之为“实质主义”。它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同样是不可取的。黑格尔说“前进就是回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那么“把握好美术教学本质”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美术学科知识本身在一堂美术课中具体表现,能过这美术学课的学习,学生在新课标三个维度上有那些进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否能充分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提升审美、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了解了美术文化,涵养美术素养。但是,这些本质也需要一定的形式才能休现出来。过分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上成纯专业技能课倾向。课改前的小学美术课,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传统的枯燥乏味的“依葫芦画瓢”、“成人式纯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这种现象,会使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的极端。

综上所述:任何精彩的教学外在形式和我们美术学科的本质内容是统一的,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因而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就应该以学生为本,既要能准确把握一节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本质是什么,充分的研究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同时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千万

不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关键在于美术教学中学科本质内的把握。

三、本质内容---学会把握是一种境界

由本质内容走向外在形式,把握美术学科内在的本质是关键。什么是我们美术学科的本质呢?如何才能把握本质?

所谓“美术学课本质”即区别与其它课的地方,以前面的例子,把美术课中的制作课上成劳技课中的手工课,请问:美术课上的手工和劳技课上的有什么不同?这就是教师没有准确抓住“美术学科本质”不知道二都之间的区别,所以学生上与不上一个样。没有美术素养方面的休高,要知道美术课的探索研究课程,主要解决的是“美不美”的问题,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追求的是结构,装饰的美观,并不是纯率的做一件手工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再比如,前面的例子《画气球》,背后的本质是色彩知识的学习等等,那么如何去把握学科的本质内容呢,要准确的把握每堂美术课的本质内容,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求美术教师要有相当的美术专业技能,美术素养,所以这样的美术教师是有一定境界的教师,针对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科本质,做以下二点粗浅的建议:

(一 )、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艺术修养,强练“内功” 首先要博大,再追求精深。这是问题之关键。

如果美术教师不参于美术本身的艺术过程,那他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好美术课的,因为教师本身没有实践基础,就不会对美术活动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当然更谈不上把握美术学校的本质了。美术技法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每一位艺术大师都是从基本技法开始,达芬奇从画鸡蛋开始,凡高、齐白石从学徒开始,毕加索向其父亲学习等,我们教育目标虽然不是培养艺术大师,但没有技法的学习,个人情感根本没法在作品中进行完善,学习兴趣无法持续,个人能力也得不到实现,只有掌握了技法,在技法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才能完善自己的作品,实现情感。浙美版的教材内容之丰富,纵观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涵盖了,美术分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美术院校的各个专业,比如国,油,版,雕,服装设计,环艺设计,其它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视觉传达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求我们美术教师,知识面要博大,要不 然自己也不知道要上什么内容,何谈把握此课的本质内容。我们教要能有透过美术课文看本质的能力。


在这些大而全的艺术分类中,美术教师,要有一二样自己比较擅长的专业,在教学之余,坚持创作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这也是现在家长对美术老师的要求,试想你是愿意把你自己的孩子给一个没有美术专业能力的老师教还是给一个有良好美术素养的教师教呢?

我把美术欣赏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看到作品,只知道片面的评价好或者差,无其它感受,第二层次,看到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具体好在那里,说不出个道理来.第三层次,能与作品共鸣,还知其所以然,能理性的对作品进行分析,知道为什么好,好在那里。

(二)、教师要变革教学方法,紧紧把握三维目标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变革方法,把握目标。

把握美术教学本体,关键是教师每节课要把握好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如知识技能难点的突破),关键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看示范的单一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教学设计和审美趋势,引导学生从现实和生活角度大胆进行艺术联想和创造活动,教学方法可采用直观演示、巧妙引导、问题启发、组织讨论、探究尝试、赏析评价、对比观察等多种活动,充分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尝试、探究、发现、创造,进行自由表达,使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落实,创作作品,形成自己良好的艺术观念,从而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品格。

教学案例:紧扣目标,引领学生生命在美术学习中升华

笔者在教学山区学生二年级《水墨面具》一课时(学习国画第一课时),预设了如下目标:初步了解与感受水墨工具,面具的艺术特点及其文化背景;尝试用水墨的方式以直觉感受法表现自己对面具的感觉和对水墨韵味的联想;提高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和国画的热爱之情。

第一环节是对比引入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工具材料和特性:出示3副不同绘画工具表现的同内容画(线描、蜡笔、水墨)。

问:请学生看看,分别用了什么绘画材料?

609c76f4b8ce3_html_c18d4816cfd79b15.jpg609c76f4b8ce3_html_5f740c8cdef42306.jpg 后让学生简单了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接着开展水墨游戏,感知墨的浓淡变化,让学生尝试用毛笔、水、墨进行1分钟线条游戏,并挑选作品展示讲评。

609c76f4b8ce3_html_767a93ad2278ef6c.jpg609c76f4b8ce3_html_d8333f228772d40a.jpg

教师同时进行演示小结: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是中国画中的精髓,不管是点和线,面、色都有丰富的浓淡变化,根据浓淡变化层次的不同,古人给我们概括为焦、浓、重、淡、清5色。

教师接着启发:那浓淡变化韵味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由水而产生韵味,由感觉而创造韵味),同样适于面与墨色(课件展示一些效果图)。

第二环节是欣赏面具作品,探索面具特点

出示展板学生面具画。

问:画的是什么?

欣赏后交流(水墨画表现面具)的感觉,接着分组观察实物面具,简要交流面具文化(欣赏面具文化)。

教师小结:在今天,我们已把面具更多地当做艺术品来欣赏,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几件面具(重点观察几件面具),在艺术上它们有什么特点?(夸张独特的外观造型、丰富的图案装饰、艳丽的色彩表现等),然后提出学习内容,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水墨的方法表现对面具的感觉与韵味。

第三环节,研究表现,探索韵味

师生交流:如何用有味道的墨或色来表达自己对面具的感觉?接着提出方法:用感觉,画韵味,进行示范演示,对难点重点示范,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思维,布置作业,课件投影面具资料与局部的表现技法供学生创作参考,学生创作,教师指导。最后作品展示、评价总结。整堂课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层层深入,有知识技能学习,也有文化熏陶,注重兴趣激发,评价多元,升华学生之情感。

综上所述,由“形式与内容” 风波引发的讨论,使我们认真审视我们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应该着眼当前新课程理念,用创造性的思维继承传统,并紧紧抓住美术学科姓“美”的学科特性,把握好美术课的本质内容,从本质内容出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设计教学方法。只要实事求是,注重形式而又不囿于形式,就能够培养学生美术技能和情趣,涵养学生基本的美术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效民 禹明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永正
3.《形式教育论》刚刚络文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