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国情怀浸润中职历史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9
/ 2

让家国情怀浸润中职历史教学

王凡明

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省 甘孜州 626100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中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是中职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是中职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有助于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现。因此,中职历史教师通过挖掘中职历史教材,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融合其他学科相关资源,兼顾职教特点,让家国情怀浸润中职历史教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历史教育任务。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职历史;教学策略

引言

中职学生处于人生关键时期,即将步入社会,所以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与国的关系,将个人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析学生身心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品质。

一、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作用

(一)家国情怀有助于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国外多元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宝藏,植根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文化传承,不论是从古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从近现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相关的家国情怀素材,激发中职生产生强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二)家国情怀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实现

古代中国历史所形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反映,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把个人追求与国家目标统一起来,循序渐进,价值升华。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则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与传统的家国一体的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逻辑起点是一致的,实现路径是统一的。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注重学生对家庭幸福及国家富强理想的追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促进国家强盛繁荣的体现。

二、让家国情怀浸润中职历史教学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资源

教材是中职历史教学的主要材料,实施家国情怀教育要立足教材,确保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战国时期水利工程都江堰这一内容,如果只是单纯讲解,学生肯定会感觉到乏味,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可以从文学、科学等多角度来学习,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写道:“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向。”用这一评价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都江堰科学原理演示视频,让学生在体会都江堰“乘势力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科学又巧夺天工的设计之余,用心感受修建者李冰是基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民生的关心,才能设计建造出这一历经两千多年不衰的伟大工程。这样深深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又润物无声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更受学生欢迎,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深入了解。通过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材基础上适当拓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自身知识储备,还能够激发出创新思维,对所学知识有全面认识。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家国情怀教育素材,教师要进行研究并合理运用,对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二)创新教学方法

从中职学生自身情况来看,他们学习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所以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家国情怀教育要唤醒学生内心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明白家和国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在讲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迹时,利用童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抗”展现戚继光是一名令倭寇闻风丧胆、给人民以安全感的英雄,激发学生内心的崇敬之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戚继光抗倭的影视作品,运用真实画面对学生会产生震撼,感受到戚继光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家国情怀教育效果落实下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浓度

中职历史新教材关注的是全国历史发展的总进程,着重呈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较少兼顾各地、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差异,这些历史与学生距离太久、太远,因而影响了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鲜活性iii,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无趣。而乡土历史资源中则包含大量的家国情怀素材,课堂中巧妙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遗迹等,不仅可以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家国情怀渗透作用。如在新教材第1课“史前文化遗存”中,笔者就向学生介绍了福建文明的起源闽侯昙石山文化,通过欣赏“中华第一灯”“昙石山人颧骨”、大量的陶器等图片,帮助中职生得出结论:距今4000至5500年左右,福建先民已从事原始的渔猎、农耕劳动,过着定居生活,掌握了制陶工艺,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是福建新石器时代最典型的遗址。“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的字眼,正是昙石山文化的最好写照。学生感觉就像回到了原始社会,避免了教材里史前文化遗存离学生太远的弊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感受福建古文化的魅力,从而印证教材“中华文明起源呈现本土原生、多元发展、互相影响的特征”。

(四)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

人们常说“文史相通”,意思是说历史与文学在内容与形式上是互为渗透的关系。诗词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无数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中职历史新教材中各个章节的文学部分,可以通过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文章,促进中职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消除{中职生对历史的距离,加强文史知识贯通。如新教材第8课《盛世景象与灿烂文化》中有关“唐朝是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目,唐诗本身就是唐朝盛衰历史的鲜活文本。我们可以设计“唐诗中的历史”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搜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代表诗人与诗歌,结合诗人的生平活动,按时期、分阶段进行组合,对诗歌内容进行历史分析,引导中职生思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创作背景,勾勒唐朝历史发展面貌。挖掘诗歌背后的丰富情感,引发学生产生家国情怀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职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家国意识。教师要转变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保证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实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中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探讨[J].文渊(高中版),2019(3):418.

[2]张永贵.基于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刍议[J].考试周刊,2020(56):151-152.

[3]萧长啸.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