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实践研究

陈诗春

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教科局教研室 557200

摘要: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使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同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1]。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均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并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造意识;科学素养

引言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科学理念的黄金时期,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思维可塑性强,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认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智力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能为其未来的个性发展做好铺垫。但是,目前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存在些许问题,学校及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及时改变教学现状。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科学素养主要是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并善于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出发,兼顾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维度,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天文科学、技术工程等重要内容为载体,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其学习习惯,完善其思维习惯。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策略

2.1教师师重视科学氛围营造,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

人的心理因素包含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智能因素是人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而非智能因素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人的兴趣、自信、进取、坚持的精神对成长同样起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是提升其科学素养的前提,小学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而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科学话题进行知识拓展,和学生一起搜集一些科普类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培养他们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体验式教学方法,鼓励小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深化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科学教师可以成立科学学习小组,积极组织科技知识竞赛,鼓励小学生通过小发明、小制作、积极开展科学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学习和科学验证的环节中,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长期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将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内化为科学核心素养。

2.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部分教师并不注重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往往在解决问题的整体过程中拖慢进度、影响质量。小学科学问题要符合三个特点,分别是趣味性、有效性和探究性[1]。趣味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带有趣味色彩,也就是说,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和教师一起关注实践的过程,否则,实验尚未完成,学生就已经无法保持专注力,且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沦为“走马观花”。有效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是有效的问题,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肆意想象。探究问题的过程不能是无意义的,否则就是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不利的。探究性是指问题要具有探究意义,能够适应学生的认知与探究能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属于学生认知接受的范畴,那么,学生就不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更无法通过探究来提升自身的设计性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的内容与提问方式,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这样才能为学生后续解决问题和获取经验做好铺垫[2]。例如,在小学科学“热传导”一课中,教师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你见过热水中的鱼吗?”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不可能的,水温一旦过高,鱼就无法存活。带着学生的疑问,教师开展了本节课的实验,先将一条活的金鱼放在玻璃烧瓶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瓶颈。当水微微沸腾时,鱼还是活着的状态。此时,学生更加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鱼可以在热水中存活呢”“和加热的位置有关吗”“和容器的材质有关吗”。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进入思考状态中。此时,学生的科学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所以教师再通过具体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参与到实践中,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跨学科教学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要做好跨学科教学的计划和内容安排。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例如,在完成科学课某一单元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制作手抄报的任务或组织学生参加黑板报设计比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融入作品中,并加入一些图案设计。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均会得到提升。其次,在教完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评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完善教学计划。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及公平性。教师不能只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做出评价,还应该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要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

2.4开发教材资源,拓宽学生创造性思维渠道

小学阶段所使用的科学教材由国家统一配备,受资源调控的局限,所涵盖的知识面也有限。因此,教师可以跳出书本的限制,在教习完书本内容后,根据学生的接受度和好奇度开展更为新颖的科学课堂,让学生接触到与生活更贴近的科学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此外,结合新课标的改革策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科学课堂,通过投影仪和白板让学生看到实验课上操作的新型实验,并在互联网中感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合理开发教材资源,为学生拓宽创造性思维的渠道,使许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进而自主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结合生活中的教学工具,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学习环境中建立对科学的认识。教师应该积极思考与小学科学教学相关的知识,并与小学生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金银.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3):102-103.

[2]赵发艳.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N]. 黔西南日报,2019-08-10(004).

[3]李章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J].中华少年,2019(02):289.

[4]汪婷.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J].知识文库,2017(20):56-57.

[5]张明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0(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