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选材如何去俗取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浅谈作文选材如何去俗取新

王婷

重庆市九龙坡区

摘 要:初中语文知识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现代文、文学常识和文言文四个板块,而作文则是现代文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文在语文学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写好作文,自然也就成为师者、师生间长期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旨在对中学生习作选材时存在的选材不典型、缺乏新鲜感、陌生感、时代感等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期生成新颖独特、灵动鲜活的佳作。

关键词:初中;作文;选材;新颖

南北朝时期褚澄在《褚氏遗书》里曾说道:“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作文选材亦是如此。从小学初始习作到中学,学生的作文题材千篇一律,叙事类文章总是脱离不了雨中送伞、病里买药、公交让座、搀扶过路;写景类文章也无外乎春暖花开、夏蝉烦扰、秋叶枯黄、冬雪奇寒;写人类文章对象总局限于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且承载的感情含量、思想分量相当寡淡。据统计,每年中考作文中有70%左右的文章选材中心不明、杂乱无序、陈旧乏新,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生活单调、视野狭窄、阅历肤浅;二是学生未能较好地、及时地关照社会,触摸时代的脉搏,与社会、时政脱节;三是学生没有很好地借助报刊、杂志、网络等载体,极少关注政事民生、思考个人与社会乃至国家的关系;四是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因此,文章写来自然是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纵观各大网站、书刊等推出的优秀文章,往往具有以下特征:选材典型、新颖、精要;想他人未想,发他人未发;与时俱进,与日俱新。那么,作文选材如何才能出新出彩,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呢?对此总结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避开人尽皆云,选材独到创新

人人皆知、众人瞩目的材料拼凑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考场作文选取的材料越典型、越独特,文章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及说服力。那么,学生如何在选材上做到典型独特,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

这必须要经过“选择——放弃——再选择——再放弃”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选择突出个人独特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的筛选,留下那些新鲜典型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例如透过名人名言,截取独到观点,获得创新素材:

我,一团火,灼人,也将自焚。——臧克家;

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柴静;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燥,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老子;

爱你现在的时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较什么劲?未来的还没有来,你焦虑什么呢?——白岩松;

命运,你要给我沙砾吗?好,我就报之以珍珠。命运陷我于窑火吗?我就偏偏生出火中莲花。一只陶皿,是大悲痛大磨难大创痕之定慧。那一度经火的陶皿,此刻已凉如古玉,婉似霜花。——张晓风

……

二、紧贴时代步伐,选材真活典型

学生要及时捕捉新生事物,紧贴时代步伐,敏锐地撷取时代“浪花”,选择真活典型的素材。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热点话题及鲜为人知的事件,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等,使文章内容牢牢吸引读者眼球,文章情感处处达到共振共鸣。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处处树立积累意识,养成积累习惯,将所见所闻所感之典型人、事、物、景、情及时记录下来并分类整理,为作文积累丰富素材。

如2020、2021年时事素材:

让“春节时间”刻入世界表盘;

元宵节——人生若只如初见;

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危害无穷;

今天,你的网课老师奔溃了吗;

干垃圾?湿垃圾?傻傻分不清楚,科技助力来帮忙;

《民法典》来到身边;

新冠: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乡村旅游势头足,线上休闲真精彩……

三、巧妙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材料出新,并非要学生去挖空心思,天马行空,奇思怪想,怪异并不等于新颖。作文材料不外乎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人、事、物、景、理,而要出新不妨转变观察的视角、选材的角度。

写文章如同拍照,取景的角度往往决定着一幅作品的成败,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背景,同样的事物,如果选材角度不落窠臼,那么普通庸俗的材料也能写出极富新意的文章。

例如,村里王阿姨的儿子考上北大,作为全村的骄傲,这是该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就此事件,从下面两个视角中选取一个,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选择呢?

视角一,由结果反推王阿姨的儿子平日废寝忘食、勤学苦练,考场沉着思考,冷静答题的画面;

视角二,成绩公布后,村长忙碌的一天,奔走相告,家家户户笑声回荡,老式收音机里唱出“今天是个好日子”,邻家老爷爷也跟着哼起了歌儿……

明显视角二更吸引人,因为就视角一来展开描写、报道,这个角度很常规也容易写,所以选择的人也会相对较多,这时再以此题材来写就会缺乏新意。而视角二所见虽是平凡,但能以小见大的体现文章主题:由小家小巷小人物的小事件折射出的大家庭的喜气洋洋、集体荣誉。

因此,勇于转换视角,去陈纳新,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亦能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善于观察感悟,选材真实可感

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至真至诚方感人至深。但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多数学生生活单调、阅历浅薄,自然在写作题材上容易出现低幼化的情况,且“撞衫”现象严重。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静》一文中说“人乐趣的一半得知于活动,还有一半得知于感受”。因此,当外物客观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去发现 、去体悟、去感受。再结合所见所感,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及深刻情理入文。

如即将到来的毕业季,感人画面无数:撕日历,对于即将中高考的学子,一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撕一张日历很简单,但把握住一天,却不容易;那堂课上老师手里的断尺和眼里的泪花;最后一节语文课,集体的假条;背上行囊的那一别……

结语:作文是中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初中学生作文选材不典型、缺乏新鲜感、陌生感、时代感等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希望学生能将理论联系实践,多观察、多积累、多留心,多练习,做到去俗取新,鲜活中学生作文素材,充实中学生作文内容,提高中学生作文质量。

姓名:王婷1992);性别:女,籍贯:重庆,民族:汉族,学历:本科;现有职称:中2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611dd0c61879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