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安石变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3

浅谈“王安石变法”

陈姗姗

( 绍兴文理学院 , 浙江省绍兴市, 312000 )

摘 要:我国封建社会在北宋中叶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多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改革也势在必行。该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本文的内容围绕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王安石变法在针对宋朝当时的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国情,但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变法还是失败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历史事件,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时代背景;措施;影响


  1. 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北宋中叶宋神宗时期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我们首先来谈谈变法的时代背景。

在经济上,百姓对土地的占有比例不一,大部分的土地往往掌握在地主阶级中,尤其是在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手中,农民仅仅占有了一小部分的土地。这导致了中小阶层的地主阶级以及广大农民较大的不满。北宋中叶不仅存在着农民阶层与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地主阶层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当时的赋税也是十分繁重的。可见,当时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改革十分必要,一方面,统治者要缓和阶级矛盾来巩固自己统治;另一方面,中小地主阶层也希望通过改革遏制大地主阶层的势力,从而稳定自己的经济地位,农民也希望通过改革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在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扩大了科举选官的范围、增加了科举名额,科举制度得到了加强,还提高了科举及第的地位和待遇,因此士大夫阶层也就迅速的崛起。然而在北宋的中叶,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兴起,该阶层的政治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甚至开始对皇权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开始成为和皇权共治天下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由于宋朝非常重视文人,对文人的待遇也非常优厚,政治地位非常高,这种社会背景也鼓励了许多仁人志士提出改革的要求。

北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的极为繁荣昌盛,陈寅恪先生说到:“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正是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北宋皇帝“不以言罪臣”,所以北宋的思想环境是相当的宽松的,各种思想在北宋时期得以交流碰撞,这时儒学复兴也掀起了高潮。

在民族关系上,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府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北宋与契丹、女真、蒙古等频繁发生战争,但由于北宋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软弱,这些战争均以北宋失败告终,北宋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每年还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给整个国家都带了极大的威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封建社会在北宋中叶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多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改革也势在必行。

  1.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谈论王安石变法一些具体的措施。王安石变法于北宋熙宁二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正式开始。

为了改变宋朝积弱积贫的社会现状,在经济上,王安石率先推行了青苗法,即政府先给农民一笔贷款和一定数量的种子,在夏收和秋收的时候收取少量的利息,限制了农民被高利贷剥削的状况。同时,还实施了免役法,就是本来每家每户都需要义务地服役,现在改成由政府出钱雇佣,如果不愿意服役,只需交纳一定数量的钱即可,这样部分农民就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出来用来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但是对大部分农民还是一条不现实的致富的路径。此外还有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王安石也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贤能,采取了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创建荆公新学、惟才用人等措施。在科举制度的改革上,王安石特别重视儒家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他罢黜了墨义、诗赋、帖经等考试方式, 实行了以经术取士的改革。王安石与其弟子花费大量心血,作《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在整顿太学的过程中,王安石提出了三舍法,把太学分成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主张用学校教育取代了科举考试。王安石还开创了荆公新学,提出了“万物一气”的命题,气是万物的根源,认为人具有的感觉和思维能力,能够认识世界万物。

为了提高士兵的素质,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抵御外族侵犯的能力,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保马法、裁兵法、将兵法等措施。保甲法就是将乡村中的百姓加以编制,十户人家为一保,一户人家如果有两名男丁,则让一个在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用来维护村庄的安定,保持兵源的充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军队的开支。保马法是将一定的马匹交给农户饲养,养马的农户相应的能减少一些赋税,一方面政府节省了一笔养马的费用,另一方方面马匹又可为战时使用。还采取了军器监法的措施,政府会监督兵器的制造,旨在提高武器的质量。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在针对宋朝当时的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国情。


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那么这一章我们将浅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首先,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王安石的改革其实是受到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的,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的利益,那这时大地主阶级就感到了威胁,作为大地主阶级、大官僚利益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宋神宗帝的祖母和母亲都是极力反对的。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司马光也是极力阻挠和破坏的,因为他们代表的也是大地主阶级、大官僚保守派的利益,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次,王安石变法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如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等,这些措施虽然一时的提高了社会的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些措施其实给农民更加沉重的负担,导致后来发生了许多起义,王安石的这场变法终究是缺乏群众基础的。

再次,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一开始的变法派的主心骨如吕惠卿、曾布、邓绾由于改革后的措施导致一己私利无法得到满足,而最终与王安石决裂,变法失去了这些人才,实施的过程也更加困难了。另一方面,很多中小阶层由于变法其利益得到维护,部分转变为了大地主阶层,反过头来演变成了保守派,开始反对变法的实施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最后,王安石个人品质也影响着这场改革的结局。起初,王安石由于其高尚、廉洁、正直的道德品质以及出众的政治、文学才能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和重用。

但在变法实行的过程中,王安石不能容忍对其变法持反对、异议态度的人,不听他人的建议,缺乏一定的理性和包容度,刚愎自用,改革的很多措施又不能很好的契合社会的发展,这是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阶级利益的冲突、缺乏人民群众的支持、变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王安石个人品质的影响等。

四、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影响。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基于北宋中叶实际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一系列改革,其改革措施也多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出发的,对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家现状、提高社会生产力以及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都有一定的作用。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有志之士,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的封建统治,对巩固皇权也有一定的作用。而且王安石本人还开创了荆公新学,提出了“万物一气”的命题,认为气是万物的根源,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漆侠先生对王安石变法总体持肯定的态度,他是这样的评价的:“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广泛利益的立场上,抑制豪强兼并势力,稳定中间阶级,缓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巩固宋封建统治。”

其次,王安石变法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央的封建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皇帝和士大夫之间的平衡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导致皇帝在处理国事时十分的独断、专制、冒进,一些残酷的刑罚也越来越常见,与外族的战争也更加的频繁。另一方面,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但是其选拔的程序又没之前的选官制度公正、严格,败坏了官场的风气,官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趋炎附势的小人,他们做官都是为了一己私欲,造成了朝廷内部的危机。还值得一提的是,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并未很好的落实,有些措施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就“变了味”,反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没有根本地解决农民阶层的问题,最后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既存在着积极影响又存在着消极影响,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该历史事件,“以为史镜,可以知兴替”,为当今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漆侠.王安石变法(增订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2]陈晓珊.历史地理视角下的王安石变法[D].北京大学,2011.

[3]李满星.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J].文史天地,2019(03):42-46.

[4]刘心怡.从王安石的个人性格分析其变法成败[J].中国文艺家,2019(02):150.

[5]张若琼.从变法浅谈北宋中期文人政治的人文气象[J].祖国,2018(23):87-92.

[6]蔡权.基于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1):67-69.

[7]吕鸿翔.基于王安石变法的实施分析变法的消极影响[J].兰台世界,2014(03):44-45.

[8]张祥浩.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再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4):43-46+126-127.

[9]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04):5-11.

[10]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J].博览群书,2006(09):51-59.

[11]李裕民.从王安石变法的实施途径看变法的消极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27-31.

[12]郑晓江.论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与变法实践[J].求索,2005(03):173-177.

[13]刘复生.北宋“党争”与儒学复兴运动的演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9(06):114-119.

[14]李华瑞.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34-39.

[15]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J].晋阳学刊,1985(01):11-18.

[16]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0(03):13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