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好读书 ——培养阅读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3

爱读书,好读书 ——培养阅读品质

朱丹红

丰源学校,广东省河源市, 517000


[摘 要]阅读是一种对文字信息感知、理解,进而产生共鸣的复杂心理活动和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接受方式和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就十分重要。


[关键词]阅读品质;主动性;积累性;质疑性;创造性


目前有些阅读教学存在以下现象: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浑浑噩噩地听;教师零敲碎打地问,学生简单机械地答……。一堂课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爬教案、学教参,学生成了不折不扣的观众,还要亦步亦趋地配合老师“表演”,这种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毫无主体精神。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认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比教给阅读知识更为重要,但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我认为,在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品质,即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情感倾向。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阅读品质呢?下面,我将从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积累性品质、质疑性品质和创造性品质,浅谈一下本人的点滴见解。

一、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品质——爱读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意义,并自觉支配自己的阅读行为,自觉地认识并掌握一定的阅读规律,成功地从事阅读活动。我先诱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采用指令的方式驱动学生产生兴趣,最后发现这种兴趣产生于阅读过程之中,阅读结束即行结束。后来,我把读物的潜在内容稍加显示,引导学生自觉萌生兴趣。如教读丰子恺《白鹅》,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顺情导入,整体感知,然后围绕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精读全文,找出理由,在每一次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获得新理解、新感悟之时;在师生、生生的每一次深度对话、交流,获得新体会、新思考之后,我都让学生回头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通过反复品味,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爱上了白鹅,吃透了文本,最终体会作者的感情。

为了保持阅读注意力的稳定,我们必须先认真分析研究划出学生自学的内容,然后对自学内容进行“粗放”经营,大胆革新,或进行针对性、导向性的点拨、指导,通过自我感悟,使学生达到透过表层深入内核,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之目的。例如:教读毕淑敏《一厘米》,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剧中的妈妈陶影为了一厘米而斤斤计较,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②妈妈陶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剧中的台词加以概括。③你能帮陶影出主意吗?让她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学习《骆驼寻宝记》,我借助于布置阅读活动。①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②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利用学生对童话有极大兴趣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设疑作为阅读的导语,通过激发求知欲,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学生阅读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进而拓展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品质,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反复体验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成功的喜悦,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表达阅读的感受,不断强化学生“爱读”的心理倾向,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年龄同读物内容的距离,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

二、培养阅读的积累性品质——会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与自己头脑里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聚合和重新组织。它包括持久性品质和记忆性品质。

(一)阅读的持久性品质

古语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因此,我们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辑录读书格言,提供题目。如介绍书籍《我与书》、《名人与读书》、《书是人生的伴侣》等等,布置学生练笔,组织学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展览、阅读知识大竞赛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志趣,进而形成阅读的持久性品质。

(二)阅读的记忆性品质

积累主要依靠记忆。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我们应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1、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所谓比较,即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把两种或多种读物对照讲读,并辨析异同、教给规律、强化记忆。写景抒情类,如《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与朱远思书》、《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论说类,如 《陋室铭》、《爱莲说》、《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等。这种比较既使学生回忆、巩固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尝试、体会到新内容。

2、运用迁移的教学手段

所谓迁移,就是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的方法或行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知识,而告诉学生和以前学的知识一样。如《愚公移山》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后一个“之”。)我不讲“之”作“这、此”讲,而是联系《桃花源记》的语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说它与《公输》里“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的“之”字用法相同。《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廉颇对蔺相如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哉?”我们也不直接翻译“之”为“我”,而说它与《捕蛇者说》里“君将哀而生之乎”的“之”字用法相同。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回忆和思索,也巩固了学生掌握旧知。

3、布置扩散的阅读任务

所谓扩散,即根据教材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如教材是节选,就扩散到读全文;教材是这种文体,就扩散到读同一内容的另一种文体;教材是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扩散到读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例如,讲解《孔乙己》时联系《范进中举》,讲解《白鹅》联系《母鸡》,这也是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

4、促进学生的认知同化

认知同化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认知结构,读到新内容时把新内容包括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内容得到补充和更新,从而深化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积累性品质的培养。如《风筝》、《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些鲁迅的作品有散文,有杂文,也有小说。如果我们每读到一篇新的作品,就与旧的作品发生联系,随着数量的增加就会逐步体会到鲁迅作品的深邃内涵,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同化,使读者对阅读内容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分析,得到更高层次的积累。

阅读的积累性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教给学生知识分类的规律和归纳知识的方法,使其在阅读实践中,应用规律,掌握方法,不断积累,成为“会读”者。

三、培养阅读的质疑性品质——善读

于涟先生说:“读书要能发现,要能提出问题,探究疑难,否则,往往是蜻蜓点水,不甚了了,深入不下去。”阅读的质疑性品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及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反复论辩、主动探索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善读”的情感倾向。例如,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在课前预读时,一位女生提出问题:课文主要写车站送别之际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事,那么开头写家庭变故的内容是否可以删去?我把这个疑问拿到课堂上,学生们很感兴趣地进行讨论。最终大家认识到,前面对家庭状况的介绍是为下文背影的出现作铺垫,在如此艰难的境况下,父亲依然穿铁道、爬月台,给儿子买橘子,这就更体现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如果说,这是教师激疑,师生互释,那么提高一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疑自释。如读《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学生对此二句提出质疑:为什么语序不同而意义并无差异?既然意义相同又为什么要用两种不同的句式?通过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他们终于明白,第一句是肯定的说法,作者接着就介绍白杨树的“挺立”“向上”。第二句是否定的说法,作者接着就指出,不要认为白杨树“姿态”“不美”,不要认为它平凡。一正一反,同是赞美,但角度不同,文章看似前后矛盾,实则匠心独运。如讲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会提出问题:“大约”与“的确”是不是矛盾?为什么?通过联系上文阅读思考,学生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小说主题的深刻性。由此可见,质疑、问难对于阅读的深入探究是有相同的作用的。

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性品质,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的心理素质。在阅读实践中,通过传授自学方法训练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善读”的情感倾向,使之成为阅读探索的内驱力。因此,培养阅读的质疑性品质首先彰显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培养学生阅读个性。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我认为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引导质疑,就是在引导学生培养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探求新知的能力与兴趣。

四、培养阅读的创造性品质——乐读

阅读不是消遣,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浏览,阅读教学应当是有目的的阅读吸收和阅读消化活动,因此阅读是否真正达到目标,关键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强调阅读有无收获,有无发现,有无创造。我们应该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了解文章“静”的结论,更要了解文章“动”的思想——作者的思路。例如:学习《白鹅》,我在结课环节设计了拓展延伸的内容:“同学们,如果此时你也在这送别鹅老爷的场景之中,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你心中的话”。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让学生将原作改编成课本剧,并在全班表演。这样,阅读不仅可以获得信息,培养能力,掌握规律,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产生共鸣、介入评价、展开联想,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果。《蟋蟀在时报广场》,我采用续作的方法,联想蟋蟀切斯特在功成名就后,回到乡下的情景,跟城里的朋友之间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我力求创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由感”和“安全感”。因此,我们不但要切实的把握学情,还要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对学生阅读中的评价、联想,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鼓励他们不断创造。

以上四种阅读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最终使学生形成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心理素质,不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质量,而且能使学生自觉、高效、富有创造地在某一阶段,甚至一辈子爱读书,好读书。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 吕淑湘.论语文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 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5]陈碧卿.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