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 北京 通州 101105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三五”规划课题“以‘价值取向’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成果(CDDB16196)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选用认知目标取代价值观目标,仅为高考服务的现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题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其实现以“价值取向”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策略
在前人对于教学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为构建价值观层面教学目标的历史课堂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依据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能力标准,明确学生价值取向标准,主要通过运用主题式教学策略,试图对构建“价值取向”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帮助。
一、明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用家国情怀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学生所需要形成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显然是可以满足构建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标准的,但是看似简短的24个字却表达着多层次的含义,需要进一步简化整合才能够有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提出了对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的要求,对于这一能力要求可以说是其他素养能力的终极目标。在当代中国历史课程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应包括以下五大基本内容,即亲情仁爱、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文化认同以及融通视野。 在进一步研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能力要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可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内容的依据取自于课程标准。深入分析课标,从宏观上思考教学内容的类型、范围和深度,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内部逻辑关系,这些教学内容可以指向“家国情怀”的哪一要素,进而构建高层次立意主题。以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中国古代史为例,中国古代史共有6个专题覆盖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王朝,包括统一王朝时期和重要的地方政权分立时期。教师可以从课标内容要求解析中的“学习要点”出发,去对应恰当的“家国情怀”要素,构建指向“家国情怀”素养的教学立意的主题。
教学资源中以教材为基础,它是学生最主要的教学资源, 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可以事半功倍。
首先,从单元主线入手。研读单元内容,理清讲授课在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顺思路之后,找到一个可以贯穿全课并指向“家国情怀”素养的主题来使教学立意更明确。
其次,从课文标题入手。课文标题是一节课内容最精炼的概括,一般能够较准确地的概括其主旨。因此,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研读课文标题来选取体现本节课内容的关键信息来确立教学立意。以《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这节课为例,这一节课涉及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从标题和四个子目入手,选取关键信息“危机”,以“危机”为主题,重新整合教材,将其改为“危机加深”“危机应对”“危机警示”三个子目,综合晚清时代中国的变局形式,分析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领悟在新旧交替的大变局中,国人在新与旧、变与不变这个矛盾时代下的矛盾心态以及对于国家及中华民族的责任和担当,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确立教学立意需要对不同的学情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已有知识储备,在素养方面,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历史学科的常识,并初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初步培养求真求实的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等,在 “家国情怀”素养方面只是有了初步感性认知,因此,在高中阶段,需要经过学习,进一步扩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提升的,需要教师引导。另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结合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来构思,将一些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也开发地方史资源或从初中已学知识内容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引发学生共鸣,进而达成目标。比如,讲授《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这一节课,教师围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来构思,采用口述史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日军暴行,激起中华民族反抗,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族抗战的教学做准备,加深学生的认知。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有些知识远远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极容易出现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因此,需要立足现实,捕捉历史,找到其相关联点,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而且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也是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例如讲授《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课,居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契约精神”“诚信”等相对薄弱问题的思考,本课以“契约精神”作为教学的立意引领,教学环节设计为:什么是契约精神?英国的传统中的契约精神:《大宪章》与王权受限;工业时代英国的新契约精神及影响:从《权利法案》到《王位继承法》颁布,从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到1832年议会改革;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反思中国“契约精神”的特点(宗法观念色彩浓厚)及影响。这种立足于“他山之石”的世界眼光和思考能力将在以后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内化为对国家民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行动力,这样的学生定能成为“眼里有世界,心中有国家”的栋梁之材。
经过教学实践,这样的主题式教学策略可以构建价值取向立意的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同时,又不偏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