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卷绘画个性化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1
/ 2

中国传统手卷绘画个性化特征分析

王子豪

四川美术学院 400053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并以绘画、书法等形式不断流传。而手卷绘画在继承传统绘画理念的同时,将文化观念融合到作品当中,更是在发展中吸收书法等美学内核精神。在多年发展中,手卷绘画构成独特艺术表现语言,推动中国文化创作不断提升高度。基于此,本文针对手卷绘画的个性化特征进行详细研究,旨在让我国艺术创作进一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艺术创作行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手卷绘画;个性化特征

前言:手卷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承载各朝代画家的思想与传统文化,对于传统绘画具有重要影响意义。虽然众多学者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从各个角度研究,可是多为以书画理论层次入手,较少以手卷绘画作为研究内容,也在另一个方面让手卷影响力逐渐降低。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创作方法,需要针对手卷绘画展开详细分析,为手卷未来发展开辟道路。

1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

虽然在我国众多文献中,对于“空间”缺少准确定义,但是在“阴阳五行”中就拥有空间这种思想的雏形。而对空间概念进一步延伸的“宇宙”概念,则是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以房屋为观察视角,总结成一种包含时间与空间的深层次哲学思想。例如马王堆汉墓帛画,就可以验证古人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思想。而这种统一性观念,也表现在绘画艺术上,尤其是作为绘画早期形式的手卷,影响更大。例如《清明上河图》,就是在空间上以多个角色的移动作为创作内容,相较于当前绘画理论的焦点透视,更符合人观察时间的方式[1]。而且,《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作品,完成时间在公元1104年左右。而引导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的文艺复兴则是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两者相差至少三个世纪,足以证明古代创作者对于创新的摸索,也在另一个方面展示手卷在创新思想方面要远超过同类创作工艺。手卷提供横向延伸的便利条件,借助空间结构,完成波浪式横向移动观察。而且,焦点透视是一种局限的固定视角,手卷则利用其独特创作条件,让视域得到最大限度提升,让原本不处于同一时空的人物与图像浓缩在一副手卷中,并在后续绘画创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除此之外,手卷也按照作品中情节顺序,通过留白设计,完成多个时空有效衔接。这种创作方法与内容设定和当代电影拍摄拥有极强的契合性,根据内容发展需求、剧情内容,合理掌握画面节奏,并通过多个“视角”的灵活转换,让画面在时空上得到合理分布。例如《洛神赋图》,现实场景的曹植主仆和神话场景的洛神,利用移动视角方式,以曹植和洛神目光交流方式,在手卷上完成时空的交替。这种创作方式打破绘画的二维空间限制,并让时间概念糅合进创作中,让空间作为载体,完成时空相互干涉,从而完成时空的承接,把手卷绘画从单纯的绘画叙事,上升至以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叙事高度,让画面布局更具有深度。而且,手卷也通过合理掌握画面叙述节奏,引领观看者进入绘画者的内心世界,提升画面的能动性,让人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画面当中,完成对世界的感悟。

2用“游观”完成语言表达

手卷绘画糅合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更是将书法美学纳入其中,这让身为创作者的画家,在面对手卷创作时,不再受到焦点定点常规创作束缚,可以通过“游观”这种形式,让人物、背景以动态方式进行语言的表达。“游观”既是将手卷横向画面优势充分利用,引导观看者跟随画面,实现视角的上下左右移动,并让其在观看绘画内容时,充分了解画家情绪,和画家站在同一视角,感悟画面。而且,手卷绘画自身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游观”中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势”,即画面的节奏与画面未来发展。同时,手卷中“势”也在不断碰撞,一种是以有形内容,引导观看者跟随情节的发展,另一种则是留白位置的遐想。两种“势”在画面中产生冲突,但是又可以达到相互补充,最后让内容保持一致性。仍以《洛神赋图》为例,其以《洛神赋》为创作基础,并在创作中完整展开出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并附有复杂场景,让整个故事更具有色彩[2]。借助手卷拥有的横向延伸,创作了一种时空感,结合“游观”创收手法,对这个故事进行艺术方面的夸张创作。将曹植主仆、众灵等作为人物形象,并将惊鸿、太阳等作为景物形象,以此作为实体形象,为之后的情节展开做好基础铺垫,结合节奏合理掌控,让手卷拥有实体的“势”。同时,手卷画面也拥有大量留白,以连续方式构成例如天、云一类虚体的“势”。将虚实两种“势”相互集合,让画面更具有冲突性。直到曹植欲乘舟对洛神追赶,让“势”抵达画面的高潮,留给人无限遐想。除此之外,这种“游观”的创作方法,也让物象以“无定形”方式存在,既保持基本的特征,又让其融入画家的思想情感。焦点透视是一种缺少时间跨度的造型,这让其就是本体内容。手卷绘画凭借其创作优势,在艺术手法上要远超过西方绘画流行的焦点透视,可以从多方面提供欣赏者良好观赏体验,让欣赏者可以和画家在灵魂上达成一致,加深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交流深度。而手卷绘画则是在创作造型时,考虑到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内容,赋予本体更多内容。例如《千里江山图》,是画家对于风景的再现,也是画家游览山水的一种画面升华,让手卷进一步提升艺术价值。

3以空间实现互动性审美

对于手卷绘画,其创作内容满足人们对“美”的基本精神需求,即让同一时间的观看者通过手卷流转,完成行为上的互动。而且,在时代发展中,手卷绘画会不断增添后世观看者的印记,例如品鉴、题跋等,让作品在不同空间经历各种人的内容解读,极大提升其文化内容。而且,手卷绘画利用其独特欣赏方式,让人与人在互动时,完成共生性审美。在过去手卷绘画多是由文人、藏家等在书斋收藏,而欣赏方式也是邀请挚友,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品鉴。例如《文苑图》,就保留了一定的古人欣赏手卷方法[3]。由主人将手卷伸放,而友人则是在一旁雅赏。这种审美不仅仅是对手卷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的社交的功能,让人更容易进入手卷意境中。而且,通过这种手卷的收展方式,让手卷的时空内容,以现实的空间断续不断“游动”,让参与鉴赏的所有人都跟随画面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共生性审美,以狭小空间提升人之间的情感。是这种私密性让手卷鉴赏者在沟通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为手卷赋予更多的艺术价值。尽管现代艺术展览也提供人与人交流的条件,但相较于手卷欣赏的意见互换,现代艺术展览更像是对于同一种声音的附和,难以真正提高欣赏者的艺术水平。而且,手卷特殊形式与近距离观赏,这让画家在创作时,既要考虑到内容的节奏感,也要让各个单元刻画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在完整描述单元内容时,也要让其符合画面节奏。例如《韩熙载夜宴图》,就通过画面中的屏风,针对场景进行有效分割。让场景保持单独的完整性,也让各个单元和整体拥有完成逻辑关系,为观赏者提供更高艺术效果。

结论:虽然手卷绘画是一种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但是不能以全盘接受方式继承,既要保留其核心思想,也要结合当代创作手法,以创新方式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得到革新与发展,为艺术创作铺垫道路,推动文化行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中国传统手卷绘画的展示思考——以唐代《捣练图》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20,20(05):50-53.

[2]梁景之.清抄本《文华手卷》管窥[J].青海民族研究,2020,31(02):198-203.

[3]刘连杰.本体之真: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对视觉写实的超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