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支架,在创造性复述中创新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教学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巧借支架,在创造性复述中创新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教学思考与实践

陈家欢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中心小学

摘要:《猎人海力布》是流传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教师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猎人海力布》一课时,要把握教材,发挥民间故事“口耳相传、情节夸张、充满幻想”的特性;关注学情,落实复述的要求;寻求策略,突破创造性复述的疑难点,在创造性复述中创新民间故事,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提升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间故事;学习支架;创造性复述


一、把握教材,确定教学方向

“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这一单元导读页的人文主题语,这句话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民间故事的两大特点,一是传播途径,口耳相传;二是文本价值,老百姓智慧的结晶。

这种贴近老百姓生活、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在篇幅上都很长,同时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本单元选取的三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都是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语文要素看,课文以写事为主,以口语化的表达,讲述了动人的民间故事,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想象力。对于这种文学体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依本而教,充分发挥其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元复述故事,在“讲故事”中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1. 关注学情,落实复述要求

(一)学生具备的学习基础

复述”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精心编排的训练内容:一年级开始简单渗透,二年级借助插图、图表、关键词等方法讲故事,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一直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已在之前的阅读学习中积累了关于“复述”的学习经验,掌握了复述的基本要领,尤其在第二学段搭建了良好的复述基础。 因此,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取文本的主要信息,由有顺序、有重点地复述渐渐过渡为创造性地复述。这种编排训练为学生搭建了阶梯,有梯度又有提升,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1. 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

创造性复述不同于复述,《现代汉语词典》对“复述”的释义为“把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说过的话重说一遍;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创造性复述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深化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实内容;丰富创造的细节,可以适当添加人物对话,细致描绘人物形象,配上相应的语气、动作或心理,使故事情节更具体。总之,“创造性复述”具有个人加工的色彩,这既是符合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的,又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直观体现。对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阅读这种长故事容易遗漏关键情节,导致对故事不熟悉,无法完成复述的基本前提。而对思维和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思路不开,容易陷入僵局,导致复述的内容单一,没有个性色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打开创造性复述的学习路径。

  1. 搭建支架,打通创造性复述的学习路径

  1. 借助图表,梳理故事情节,记住故事

情节是故事的主要元素,要想复述好故事,我们必须清楚地记住故事的情节。

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救小白蛇

起因


经过


结果




救乡亲们

起因


经过


结果


教师出示表格,请同学根据表格提示和自己的故事的记忆,试着复述故事,以此梳理好故事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人物关系图、情节思维导图等为简要复述搭建基础框架。

Shape1

625fe30d4494e_html_6422e387bd8880d9.jpg










(二)“添油加醋”,想象补白,复述故事

民间故事除了主要情节,还有许多次要情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通过合理的想象,丰富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

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省略,比如,课文“海力布救小白蛇”的部分,文中只是简单的三句话“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空里有喊救命的声音。他抬头一看,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正从他头上方飞过。他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了表现海力布这个人物的善良、勇敢,你可以在这段文字中增加什么样的内容呢?

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学生的回答就有了以下的方向:

  1. 添加小白蛇的语言表现小白蛇是怎样喊救命的?

  2. 添加海力布搭弓射箭时的动作、神态、心里……

  3. 添加对老鹰凶猛的描写。

  4. 添加小白蛇的外形描写,表现小白蛇的可怜。

在复述时加入一些具体的描写,把小白蛇的柔弱以及海力布的勇敢善良就凸显出来了,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真善美形象。

(三)“换位思考”,变换口吻,复述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角色,学生在复述时,不仅可以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进行复述,还可以进入故事的角色,以故事中各个角色的口吻进行复述,换一个视角讲述故事,更有新鲜感。

《猎人海力布》的课后练习第二题“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也提示了创造性复述创新故事的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即变换复述的口吻。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思路:

以海力布的视角展开复述,可以抓住急忙——焦虑——镇定的心路历程,关注海力布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还可以加上表情(带点无奈)、动作(发誓),这一揣测、思考,就是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深处的过程;

可以是当时的村长,在海力布的劝说下全体村民得救了,他们为了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怎么样把故事讲给后人听;

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讨论,结合课后的小练笔,作为一个导游的身份,来到海力布变成的石头前,如何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游客们听;

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视角,重新讲述这个故事,通过变换复述的口吻,复述者在故事中从另外的人物、身份和视角,在特定的角色扮演下讲述,感同身受,这样的复述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学生通过这样的复述,不仅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思维和想象力也能有所提高,再者,身临其境地讲述故事,更能进一步感受到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的魅力。

(四)“出其不意”,调整顺序,制造悬念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定的顺序,写故事常见的顺序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写让人明白故事发展的阶段性和来龙去脉。但民间故事的传播方式的口耳相传,为了吸引人,讲述者常常要设置悬念。怎么样设置悬念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复述时,调整故事的顺序,比如,可以从故事的结局讲起,海力布因救乡亲们而化身为石头,为什么会变成石头呢?通过设置的悬念,说说这个石头的由来;也可以从故事中的某一个场景切入,这一天海力布急匆匆跑到村里,二话不说就让乡亲们搬家,大家都半信半疑,由这个场景开始追溯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可以从故事中最富有幻想色彩的部分作为落脚点,展开讲述,海力布拥有一块能听懂动物说的话的宝石,由此以宝石为线索,串联起故事的情节发展,中间可以用插叙的方式讲“龙王赠宝石”的部分。

学生通过这样的创造性复述,对故事进行重组,一来对故事的内容更加熟悉,二来在讲述中,对故事的谋篇布局也会有更大的收获,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从中感受到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文学魅力。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巧借支架,通过简要复述、想象补白、变换口吻和调整顺序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复述,创新民间故事,学生在这种创造性复述的训练中,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感受力,还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民间故事这一文学样式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这类故事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