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生本化之种子 绽放美育之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撷生本化之种子 绽放美育之精彩

林芝

浙江省瑞安市上望第一小学 325200

内容摘要

让“生本化教育”走进美术课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理想的美术课堂应走向“生本化”——学生能会的,教师不要帮;学生已懂的,教师不须教;学生能互学的,教师不出面。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生本化 以学定教 自主建构 合作 评价


正文

美术新课程理念强调“以生为本”,“生本化”包括两方面: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构课、上课,要尊重学生的感受。生本化的美术课堂不再是教师灌输美术的技能技法,而是把课堂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感知美、探索美,遇到困难时先“自我思考”和“同伴互助”,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班级发言中,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舞台。

一、以学定教“生本化”

教学是要追求效率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你的课堂收获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并持续地保持对美术课的兴趣,是判断一堂课好坏的根本标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关注:首先课的预设是否符合该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与学生当下的经验相联系;其次课堂上关注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是否激发学生创意与表现;最后在课后关注自己的教学是否落实本课的重难点,是否有更好的手段为学生的“学”服务,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窗体顶端

二、教学内容“生本化”

学生学情的不同,执教环境的不同,教师对教材内容也要做合理处理与筛选,积极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自然、文化资源补充美术教学,让教学内容成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良好媒介。笔者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创意美术字之前,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日常生活中有字体的包装袋等,带到课堂中作为组内欣赏素材,让学生进行归类感受字体创意的方法,再进行创意开花头脑风暴的游戏,设计出更为多样的创意字。通过“寻”——“探”——“变”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与学生生活的息息相关,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教师还可以将美术作业任务进行分层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美术基础进行选择创作,使得内容真正得以内化落实。同时课堂中一些精彩的“生成”和学生不在预期的回答与表现,也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这些都需要教师对课本知识深透的挖掘,积累对知识的连贯性和内容梯度做处理的能力。

三、自我建构“生本化”

要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 “独当一面”的课堂形式。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是一个知识的构建者,有效的引导、启发学生,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更不应该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个性审美。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美术能力的养成。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课堂现象,做到“以退为进”,建立互动的、合作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课堂的创造者。如一位公开课教师在执教《西湖十景》这一课时,让学生做听名想景的游戏,通过西湖十大景点的名称,描述你认为这一景的最佳观赏时间和景物。有学生想象“南屏晚钟”是在夕阳西下时分,寺庙里有位小和尚在撞钟,回声飘荡在山间。有学生想象“柳浪闻莺”则猜测此处最佳的欣赏时间是在春天,河边成排的柳树冒出了嫩叶,时常有鸟儿在枝头鸣叫,由此而得名。……在学生无尽的想象中,为后面水墨表达西湖美景这一过程呼之欲出,为美术创作做了充分的铺垫。课堂中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些有效生成信息,紧接着稍作构图和水墨技法提示,在开放的互动式教学中,让学生深刻感知了西湖美景的意境美。教师利用学生的自主探究,开展生成性地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作品无不表现出了西湖美景的神韵。不难看出,要想使美术课教学体现“生本化”,让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被磨灭,教师必须要有智慧的火花。

 四、合作探究“生本化”

“生本化”的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的自主发展。这里的学生形态既有学生个体,也有学生集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分组。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要精选适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教师只在学生合作学习中适度点拨指导,使学生在互动、互助、互勉、互进中提升小组整体素质。如在三年级下册《绿色家园》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围绕如何让家园更“宜居”进行小组讨论,组内成员大到家园的整体设计,小到家园内部的绿化、家园名称,最后添加学生从家里带的小人物玩偶,营造出人性化的家园活动的场景。这一集体智慧所设想的未来家园,更是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组内人员取长补短合理分工,使美术创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生本化”

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不能靠一张画或一次活动来简单的评价学生,避免习惯性评价“像不像”“好不好”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而是结合学生现有的美术基础能力,突出创新创意、个性思维等美术意识。教师还要注重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多元的评价形式。为了更好的展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评价结果一定要体现过程性,客观反映学生在本学科的成长。总结本学期学生综合表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教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所掌控,学生也对自己的美术成长有一个纵向的比较。生本的评价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不采用“揠苗助长”式的破坏性评价,而是“静待花开”,花期一到,自然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总之,要打开一堂精彩的美术课堂,必须要有教师沉浸式的投入,从“生本化”这一理念出发,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进行全面、合理的准备及灵活的处理,教会孩子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