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实证研究——基于内外倾人格特质视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3

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实证研究——基于内外倾人格特质视角

金雨欣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摘要:旨在为高校教育提供新的方向,并促进社会知识资源利用,基于内外倾人格理论、行为测量理论,探索人格特质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验证大学生内外倾人格特质对其虚拟社会知识共享行为存在显著影响。

关键词:知识共享,人格特质,高校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时代的逼近以及知识经济的崛起, 知识共享已然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组织发展而言,组织知识共享能力被确定为组织竞争力的贡献因素之一,被认为具有创造新知识的潜力,鼓励新知识的产生,提高组织创新性(Fernie et al.,2003[1];Hong, et al.,2004[2])。就此,对组织成员知识共享能力的培训开发成为当今组织发展的关键。在大学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变得日益重要 ,培训开发学生的知识共享能力亦是如今大学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成熟,区别于传统知识共享形态,如今大学生的主要知识共享场景聚集于各类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作为时下人们进行知识共享与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定义最早可参考美国学者 Howard Rheingold(1993),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种由有着相同或相似兴趣爱好的人在网络空间中以虚拟身份所创立组成的公共领域[3],在该公共领域中汇集的共享性知识资源已成为现今社会知识竞争的重要资源。因此,深入探索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助力大学生知识共享能力的培训开发,是提高公共知识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同时在大学生知识共享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资源对大学教育的再补充,大学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再生产,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机制。

而梳理过往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主要从用户内外部动机、社会文化导向、社区知识共享氛围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Matic 等 ( 2017)[4] 发现利他主义正向促进组织中知识共享的发生;Cao &Xiang( 2013) [5]在研究中指出关系能促进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行为,面子心理便是中国文化情境下比较独特的现象,从社会文化导向层面进行了研究;刘春强(2019)[6]在研究中提及社区中的学习氛围会影响知识共享的行为意向,从社区氛围角度剖析了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不同人格特质的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共享行为表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7],人格特质是引起用户动机以及行为的重要因素[8],其中以荣格提出内倾型和外倾型是最为重要的人格特质分类,表明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就此,基于内倾型与外倾型人格特质视角对调查对象大学生进行区分,探究内外倾人格特质对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具有研究意义,将为高校“因材施教”提供良好的借鉴。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 理论基础

  1. 内外倾人格特质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H.J.艾森克提出以人格结构层级说和三维度人格类型说为主要内容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行为和行为群有机组织而成的层级结构,并通过对人格问卷资料的因素分析研究,确定了人格类型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中根据外倾性维度可以把人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内外倾人格特质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人格维度,并且明显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一种人格维度。其中,外倾型的人更重视外在世界,表现为爱社交、活跃、开朗、自信,对周围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型的人更重视主观世界,表现为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的陶醉中,孤僻、缺乏自信、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叶奕乾、孔克勤,1996)[9]

  1. 行为测量法

行为测量法是对人们的交往行为进行的客观测量,将人的行为分解成可以客观测量的参数,以探究行为的普遍规律性。根据美国的霍曼斯所提出的“交往的测量”,人们交往的频率、方向和层次是反映人际关系的几个重要指标。人类学家霍尔则根据人们的互动距离,将人际关系的范围划分为公众区、社交区、熟人区、亲密区四个区间。而早期Huber(1991)[10]和Nelson & Cooprider(1996)[11]在各自的研究中便明确表示知识共享是与交流有关的,而虚拟社区情境下的“交流”便是通过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评论等形式来体现。

显然,行为测量法对于大学生知识共享行为的测量有借鉴意义。在知识共享中,假定至少有两方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一方拥有知识,另一方获得知识,双方通过“交往”实现知识的共享,从行为的方向来看,知识共享过程中便涉及了主动分享方A与被动获取方B。本文鉴于大学生在虚拟社区往往充当知识接收者B的身份,立足于知识获取方B的视角,将共享行为频率类比于交往频率,对于共享行为程度的测量区别于社交的物理互动距离,将通过用户的行为表现归类其社交的心理距离,“浏览阅读——公众区”“转发分享——社交区”“评论留言——熟人区”“讨论交流——亲密区”,通过测量知识共享行为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对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进行分析。

  1. 研究假设

假设一: 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内外倾性在专业、性别、年级、独生子女身份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二: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参与度与其人格内外倾性程度显著相关,具体体现在行为频率以及行为程度上。

  1.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成熟量表对用户人格特质与知识共享进行测量,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验证人格特质对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频率与程度的直接影响,以验证本文研究假设。

  1. 研究对象

先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与偶遇抽样方法,对浙江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90份,共回收问卷18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96.7%。其中,被调男生84人,占比48.3%,女生90人,占比51.7%;被调查的学生中学习工科专业的占比29.3%,文科专业的占比42.0%,理科专业的学生占比28.7%;大一学生49人,占比28.2%,大二学生46人,占比26.4%,大三学生42人,占比24.1%,大四学生37人,占比21.3%,整体年级分布均衡;此外,调查者中独生子女占比52.9%,与当今社会现实一致,具有代表性。

  1. 研究工具

2.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EPQ)由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在搜集大量有关人格方面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维度,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是:内外向、情绪性和心理变态倾向。该问卷共包含有四个分量表,分别为内外倾、精神质、神经质、掩饰度分量表。本研究只采用其中的内外倾分量表进行研究,该分量表包含有21个题项。该量表在我国发展成熟,早在八十年代初,陈仲庚、龚耀先和刘协和等[12]先生便分别进行了EPQ中国版的修订,其中陈仲庚修订后的EPQ成人版问卷除了掩饰度分量表的α系数较低(0.34)外,其余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57-0.77之间,且重测信度较高,在067-0.92之间,说明EPQ中国版成人式问卷的信度基本可靠,适用于中国人群。

2.2 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量表

本研究中的因变量是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这部分借鉴杨晓敏和李兴保(2021)[12]研究中关于知识共享意愿的量表以及由Yi在2009年研发的知识共享行为量表(KSBS),结合国内现有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研究进行编写。量表立足于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接收者的视角,测量问项均采用 Likert 五点评分量表( 1 ~5代表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

3.统计方法

采用 SPSS24.0 进行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1. 结果分析

  1. 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

    1. 假设男女生的内外倾性存在显著差异

比较男女内外倾分值的均值,女生内倾性分值略高于男性,说明女性普遍内敛,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外倾性为标准,t值为0.95,并且显著性为0.034,略小于0.05,假设男女生内外倾存在显著差异成立。虽近几年有部分中国女性打破了传统女性刻板印象,但大多数中国女性以“文静”为佳,传统下的约束,使得“内敛”“腼腆”依旧是群像,这一调查结论有一定参考作用。

    1. 假设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内外倾性存在显著差异。

对调查大学生专业与内外倾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比较显著性数值0.273与0.05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结论:学生内外倾性与其专业选择无显著相关性,假设不成立。如今众学科学习皆讲求研究与社会实际连接,要求学生具备学术与社会技能,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学习设置对学生内外倾性取向不明显。

    1. 假设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其内外倾性存在显著差异

区分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比较其内外倾分值的均值,独生子女的外倾性分值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再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外倾性来看,t值为5.064,并且显著性远小于0.05,假设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其内外倾性存在显著差异成立。

1.4假设不同专业大学生内外倾性存在显著差异

对调查大学生年级与内外倾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比较显著性数值0.21与0.05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结论:学生内外倾性与其所在年级无显著相关性,假设不成立。被调查对象多为00后,他们身上的时代特征较为一致,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大,而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叫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内外倾与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参与度的相关性分析


惯性行为数目

浏览阅读行为

转发分享行为

评论留言行为

知识再创行为

内外倾性

.409**

.299**

.495**

.434**

.349**

数据处理中归纳“浏览阅读”“转发分享”“评论留言”“知识再创”四个典型虚拟社会知识共享行为,并且呈现参与度递进的关系,通过测度大学生涉及的稳定行为个数来呈现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程度,并分析单个典型行为与内外倾性的关系。

通过SPSS软件相关性分析,大学生内外倾性与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程度以及每个典型行为频率间的显著性皆<0.05,具有相关性。具体来看,大学生内外倾性与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程度以及每个典型行为频率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0.3-0.5范围,皆呈现显著正相关,其中大学生内外倾性与其转发分享行为的发生相关性最高,具有强关联性,而大学生内外倾性与其浏览阅读行为的发生相关性略低,有一定关联性,这与当今虚拟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信息来源有关。故此,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参与度与其人格内外倾性程度显著相关,具体体现在行为频率以及行为程度上,假设成立。

  1. 讨论与结论

本文基于内外倾人格理论、行为测量理论,分析大学生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丰富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在个体层面的研究成果。利用SPSS相关分析工具分析可知: 虚拟社区用户人格特质显著影响着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具体体现在知识共享行为的程度,即参与度上,以及每个典型行为的频率。本文也将人口统计控制变量纳入研究,探究了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发现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其内外倾有显著差异,明确了显性的人群特征。


参考文献

[1]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 14-37.

[2] Hong, P., Doll, W. J., Nahm, A. Y., & Li, X. (2004). 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7 (2), 102-112.

[3] RHEINGOLD H. Virtual Communities: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New York: Addison Wesley,1993: 5.

[4] Matic D.Cabrilo S.Grubic-NesicL,et al.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Motivational Drivers,and Empowering Leadership on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17 ( 3) : 431-446.

[5] Cao Y,Xiang Y.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Governance on Knowledge Sharing[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3 ( 1) : 36-52.

[6] 刘春强.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共享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应用[D].日照: 曲阜师范大学,2019

[7] 范哲,刘奔.用户人格特质对虚拟社区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基本心理需要为中介变量[J].现代情报,2019,39( 11) : 69-79,97.

[8] 宗利永,庄子匀,陈敬良.人格特质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 以内在动机为调节变量[J].科技和产业,2016,16( 5) : 41-46

[9] 叶奕乾孔克勤∙人格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 Huber, G.P. (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 2 No 1, pp. 88–115.

[11] Nelson, K.M. and Cooprider, J.G. (1996) The contribution of shared knowledge to IS group performance, MIS Quarterly, Vol 20 No 4, pp. 409–429.

[12] 杨晓敏,李兴保.大五人格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J].情报探索,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