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统编理念   用好统编教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读懂统编理念   用好统编教材

王岚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小学 402760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统筹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的融合观,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围绕阅读与表达,尝试构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能力体系。面对这样有显性的能力体系建构、凝聚着无数小语人心血的巨作,我们应该怎样走进“她”呢?

一、读懂“她”

陈先云先生《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建构》一文,为我们清晰地梳理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前世今生、编排意图、体系建构。文章主要内容梳理如下:

二、用好“她”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仅仅只是了解它阅读与表达并重、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编排的系统性和发展性等特点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怎么样用好她。

以六下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有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古诗三首(韩翃《寒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王建《十五夜望月》),马晨明的《藏戏》。这四篇课文在内容上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民风民俗”,提供了一个读写活动的特定情景给学生,更有利于落实“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的语文要素训练。教学时,具体怎样实施呢?

(一)链接策略

1.单元导语与交流平台链接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引导学生对风俗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深入的了解,是本单元的学习难点。针对这一情况,在单元导语课中就让学生链接生活经验,说一说“什么是风俗?”同时,借助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二中“吃年糕、吃鱼、在建筑上雕刻蝙蝠”等例子进行讨论,打开学生的思路。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浅谈对“风俗”的理解。在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单元教学。

2.课文与学生生活链接

在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时,也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沉浸在传统节日氛围的真实体验中。在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刚过完的春节相链接。《腊八粥》让学生们回忆一个多月前的那碗粥。《古诗三首》让学生回想一个个中国传统节日,并感受诗人笔下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细节,把我们的节日诠释得那么真切、富有感染力。《藏戏》让学生课前收集中国戏曲种类及特点,再进入课文感受中华戏曲魅力。

3.课后习题与学生生活链接

把课后习题和生活自然地链接,为学习目标的落地提供保障。比如,《腊八粥》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子。”不仅要借助图片想象,同时还要链接自己馋的感觉和生活中看到的馋的样子,真切体会馋的心理。

(二)读写策略

六下一单元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单元,以读促写,读写联动,层层递进,教学时要将阅读要素循序渐进地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

1.自主阅读与反复品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完成字词学习,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初步感悟。本单元的课文,篇幅较长,引导学生梳理出细致程度的差别,理清内容的主次,在此基础之上,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的品析,探讨出重点部分的特点。

2.结合单元要素落实教学

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的围绕单元要素来进行。教学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时,初读课文感知文本,触发学生已有生活体验,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对话中,不断感悟,再通过课文和课后“阅读链接”对比阅读,发现《除夕》一文对闽南老家的除夕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在课文《北京的春节》里,老舍先生写“做年菜”和“吃团圆饭”都只有一句话,内容的主次详略不同,体会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根据中心合理选材,做到详略得当。在教学《腊八粥》时,抓住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关键语句进行品味,感受八儿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模仿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腊八粥的段落,写一写生活中最喜欢的食物。教学《三首古诗》时,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人所选取的意象表达出的诗歌的情感和了解节日背后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在略读课文《藏戏》的教学中,以自主阅读为主,弄清详写部分藏戏的形成和特点,感受藏戏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教学习作《家乡的风俗》时,先整理思路,确定自己最想写哪一种风俗。抓住重点课文《北京的春节》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风俗活动中的事情很多,写作时要把最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用好本单元学会的方法,在习作时学以致用,详略得当地勾画出家乡的风俗特点。

3. 以读促写,读写联动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和第二课《腊八粥》课后习题4的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写作有主次以及如何详写的意识,为习作教学打下基础。在习作《家乡的风俗》的要求中,给学生提供了两种选择,一种介绍一种风俗,另一种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实际上,指导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利用表格为学生搭建支架,理清重点。在介绍一种风俗时,就要想清楚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重点介绍什么。同时,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在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时,重点在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

(三)补充策略

  基于教材单元提供的学习资源,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撑,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目标下的分解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建构更加完善的语文知识系统。

  1. 课后梳理出每篇课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并思考这些内容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2. 传统节日诗词积累。收集至少10首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并说说诗词写的节日有什么习俗。

3.我是传统民俗代言人。选择最喜欢的风俗,制作家乡风俗卡牌,用关键词呈现这种风俗的特点,整理解说词,在班级内分享。

综上所述,要将单元导语、课后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落实陈先云先生在上文中所说的“训练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建构和表达能力。用好统编教材,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发现教学之美,小语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