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生辩,辩促动”——科学课堂“三让”教学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疑生辩,辩促动”——科学课堂“三让”教学模式初探

李成,陈柯宇

杭州市紫金港中学,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摘要】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而当前教学改革则提倡要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因此,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新课标规定及教学实例,对有效地课堂教学“三让”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从让学生“生疑”,让学生“争吵”、开口参与“争辩”,让学生“动手”几方面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多疑、让学生多议,让学生多动手,“三让”教学模式也将会是初中学生所喜欢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生疑、争辩、 动手; “三让”教学模式

0 三让教学模式的源起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要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学校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语相信已是家喻户晓,那么对于科学学习更是如此:科学方法就是“渔”,是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之“渔”。

本文为了实现这一初衷,结合近年来自己的教学实例,初步摸索出一套简易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让”教学模式,即通过“让学生生疑,让学生争辩,让学生动手”来实现科学课堂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1让学生生——提出问题,诱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激发探究反射,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通过换位思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生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科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仅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因此,鼓励学生对平时看到的现象多问个“为什么”,并试图寻找答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下来,抓住课前五分钟,每天选择一个问题,学生课下通过各种途径,可进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在第二天课前五分钟讨论解决方案。这种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愿意主动去学习,学起来也就乐此不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争吵,开口参与争辩——设计实验方案

    就科学这门课程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容易对教师形成依赖心理,往往是在教师布置了任务的情况下,才进行学习,而自己却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甚至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懒于思考,坐等教师公布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适当地转变课堂角色,可以让学生自己当教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针对提出问题在组内做出讨论,在讨论中设计实验方案。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虽然组内成员可能层次不同,但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必有不同的看法,而每个看法或许在解决问题时都可能会起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防止学生学习惰性,每周的习题课上,进行一次“习题讨论会”,教师对于习题中值得讨论的问题按学生分组讨论,每一位同学都讲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每组派代表阐述本组意见与大家分享,最后,再由老师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就某一个问题交换意见,进行辩论,达到知识互补、互相激励、诱发思考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去弄清楚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3 让学生动手——实施实验方案

初中科学教学与实验是分不开的,科学中的实验可以称为体验,也可以是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感悟科学,品味知识的甘甜。科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共同进步;通过体验来了解、获悉生活中的科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然而,当前科学实验教学还远远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实际状况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做到对答如流,但实验操作却不尽人意。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非自主空间状态,其探究创新思维没有被唤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该适当的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究实践。教师可以提供生动、新颖、富有趣味的科学问题或一些生活实例,设置科学问题的悬念,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诱发其主动地去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1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中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社会是能动的,形成对自然、社会、科学以及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有些具有技能性的实验活动,强调学生在进行科学活动探究中独力思考、独立操作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锤炼学生并且完善学生,告诉学生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这种即独立又能协作的团队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也可使学生快乐地共同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来。

3.2让学生设计科学实验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对科学实验的改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合作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活动能力并付诸行动,共同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改善课堂气氛,进而增强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

一旦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以科学探究作为出发点,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质疑并逐渐形成习惯,产生对探究实践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发现创新思维的积极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探究中学习科学,如此才是高效的科学教学。

4 三让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成效及后续思考

1.为了促进学生去思考、去质疑,我通常在问题的设计上都会比较新颖,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喜欢讨论交流我所提的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

2.由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自己实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甚至个别学生还会独立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也不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看到和书本不一样的实验现象会重复实验或者主动去查资料解决。

3.在上习题课的时候,我也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自己就某一问题去展开思考和辩论,课堂气氛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闷,学生讨论激烈,解题思路越来越多,往往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2]金忠明: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谢利民: 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1997.09

[4]张人利: 后茶馆式教学[J]. 上海教育.2010.01

[5]郑敏靖: 初中科学概念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2010.4

[6]蒋丹红: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J].硕士学位论文.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