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陈,功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慢行系统是城市系统中与人们密切相关的重要系统之一。在当前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能源供应紧缺的背景下,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可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观念——绿色出行,包括“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慢行交通系统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将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的主体,以改善汽车尾气排放,营造一个舒适、干净、安全、绿色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以人文本

1研究背景

1.1城市慢行交通受到关注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中国交通的目的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应当根据各种交通方式运送人和货的效率来分配道路空间的优先使用权。确切地说,就是为公共交通、自行车和行人提供优先。这可以看作是“以人为本”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理念的高度概括。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背景下,以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慢行交通系统开始被广泛重视。国内许多城市开始编制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慢行交通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为国内近年来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又一研究重点。

1.2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

城市是人们聚会、交流思想、购物,或者简单放松和享受自我的场所。城市是人类的城市。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城市交通发展的最终目标则是为人类提供有序的出行环境。

世界范围内许多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步行”到“机动快行”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道路拥挤、出行不便、气候恶劣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凸显。伴随着汽车工业的急剧发展,交通规划师将交通规划的重心放在关于如何确保汽车交通达到最佳状态的理论研究上。这一点,与城市交通发展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现代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者们,逐渐开始研究城市及交通发展的内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2城市慢行系统概念、构成要素及特点

2.1慢行系统概念

城市慢行系统即慢行交通系统,包括步行、骑行、公交等交通方式,出行速度一般小于15km/h,强调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它分为慢行空间、慢行主体、慢行行为三大基本要素,受到人口规模、出行距离、城市布局等等因素影响,满足健身、休闲、通勤、娱乐等多样化的活动需求。慢行系统在当今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环境友好型交通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频发的“城市病”问题,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空间品质、塑造区域活力。

慢行系统通常指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出行方式,更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受城市精彩生活的最基本的活动载体。

2.2慢行系统构成要素

慢行系统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以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和轨道交通站点等为中心的慢行圈建设,是引导城市交通出行方式趋于合理化的重要环节。

慢行系统主要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

①慢行空间。主要由交通性慢行空间(包括步行道、地下通道及自行车道等)和非交通性慢行空间(包括绿地小径、步行商业街等)组成;

②慢行主体。按照慢行目的不同可分为纯通勤慢行人员、通勤慢行者 + 非通勤性质的慢行者;

③慢行行为。该要素属于动态要素,其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变化等而产生变化。

2.3慢行系统特点

慢行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适宜人们中短途出行采用。若出行距离短、损耗时间少的话,人们通常会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的方式。

②占用空间小、使用灵活。慢速出行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线路选择自由度高的特点,可有效节省土地、交通设施资源。

③与城市机动车系统相辅相成。城市快速机动交通系统存在末端交通问题,难以实现点对点到达,最终交通目标的实现依然需要借助慢行系统来完成。

④利于身心健康。自行车、步行等慢速出行方式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有利于提高民众身体素质,营造一种安全、舒适的休闲氛围。

3现状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3.1重视度不够

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高达60—80%的居民出行通过慢行完成。即使在机动化程度较高的上海,调查显示,2004 年日均常住人口出行中,采用步行、自行车、助动车出行的人次合计占总出行人次的60%。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政策的制定,多以机动车、公交车为主体,少有专为慢行者设立的政策。多为满足机动车的发展而设,对慢行交通有一定的限制性。

3.2缺少整体、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我国目前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普遍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连续性差,与其他交通系统无法有效地衔接,缺乏必要的缓冲,具体表现为: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及换乘设计缺乏考虑;交通换乘站点附近往往聚集大规模的人流,却难以有效疏散;缺乏足够的停车设施;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机动车交通相互干扰等。

我国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往往只注重局部节点如城市中心商业区、风景旅游区及相关的慢行设施如地下通道、行人天桥等,未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的连贯性、与周围建筑功能的协调性和相互依赖性;立体的慢行过街设施又降低了慢行者过街的便利性。

3.3慢行活力及城市特色未体现

传统意义上慢行活动的载体可分为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两大块,其空间意义绝非仅限于慢行行为主体的输送,以慢行为载体的休憩、健身、交往等活动构成了城市活力的源泉。然而受交通理论的影响,国内的城市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往往更强调“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视了街道生活的本质,仅停留在满足行人、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基本出行需求的阶段,对于慢行交通系统与城市社区、人文景观、商业中心等的综合布局和衔接还是空白。

在道路建设中,一味地追求道路横断面宽度以体现城市的气派,或过度超前考虑交通容量的现象比比皆是。结果往往是造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分宽敞的道路,丧失了传统城市街道宜人的尺度和街道生活。不少城市有步行系统,却没有考虑座椅、电话亭、绿化小品等附属设施的设计,步行空间单调、压抑;干道旁的防护绿地单纯作为隔离绿地设计,不考虑与慢行者的互动关系,城市景观单一。

慢行交通是城市特色的细节体现,是实现人与人面对面身心交流、城市紧张生活压力的释放、城市精彩生活感受的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通过营造环境优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具有地方城市特色的慢行环境,可以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市民的生活安全。并可直接支持城市休闲购物、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生活更富有魅力。

6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已成为规划高品质城市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要求需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需求,采取慢行接驳及换乘衔接措施、慢行交通动态管理、慢行环境改善措施等,打造绿色宜人的慢行系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规划中慢行系统的合理。

慢行系统作为推动城市绿色出行的重要一环,正以低耗高效的模式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和谐共存发展,城市交通与人居环境多元协调,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健康地发展。生态城市、绿色出行背景下,应提升慢行交通在交通结构中的比例,其规划原则、流程、理念应较传统交通规划有所不同,进一步发挥慢行交通对土地开发的良性指引作用,引导城市向着更加生态智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伟,李季.包头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及实践[J].规划师,2017,(2):8-8.

[2]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2(2):48-53.

[3]陆春雷.济南城市核心区慢行交通发展规划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闫照辉.美丽乡村风貌规划实施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6,(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