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5
/ 2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刘佳旺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中峰镇官田完小  541402

摘要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成果。小学科学是教育体系当中的关键学科,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能够利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的变化,对学生从小科学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着莫大的帮助与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性措施,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科学思维培养策略

引言:在以往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之中,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且综合的发展小学科学教育,从忽视到渐渐地重视与关注起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当切实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知识接受能力,在科学教育的课程中,从多角度、全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其后续深入性的学习与发展铺垫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重点探究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性措施,具有实质性的价值与意义。
    一、提问引导思考切实激发思维

只有在问题思考过程中思维才会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授课,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入的印象,因为所有的信息和数据都没有经过他们的思考与探究,而思维能力便是在思考过程中建立而成的,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高度思考状态,那么在授课当中,教师也就要尽可能地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到正确的思考途径,一步一步地接近正确答案,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之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与思考者,进而为其科学思维的有效培养铺垫坚实的基础。确保每一个提出的问题都应当具有意义与价值,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设计一些毫无用处,只会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1]

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中,在溶解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边进行实验演示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如,教师向水中倒入食盐,提出:“看一看食盐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观察后发现食盐在水中无影无踪。接着教师继续向水中倒入沙粒,提问:“沙子带水中会具有什么样的变化?和食盐是否一样??”学生会将自己看到的职业现象进行描述,在此过程中能够对溶解的含义进行清晰与明了。再比如,学习磁铁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设定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一整块磁铁都具有磁性,那么磁铁的不同部位磁性大小相同吗?猜测一下磁铁哪一部分的磁性最大?将本课的内容用两个简单的问题概括出来,一定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使提问和思考成为课堂上的常态,长此以往,自然能看到学生科学思维的成熟。

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科学精神

新形势下编排科学教材过程中,都是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作为核心依据。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当中,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性的挖掘,以此为核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并进一步的展开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渐渐加深对该门课程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科学思维与精神的有效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一课的教学中单元主要是从垃圾问题为着手点,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感受与体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在教学“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来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通过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自然水域来思考家乡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强化对家乡的了解与认知,通过考察也能够渐渐发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共生关系,完成本堂课教育任务。通过这种实践调查教学引导,能够让学生渐渐感受到科学研究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继而为教学目标的切实达成铺垫基础。

三、实际动手操作,发展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为学生讲解内容时,要多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际性的动手操作机会与平台,并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参与其中,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开拓自己的大脑,从而能够积极踊跃的展开实验的操作与思考,可以使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当中发现科学的规律,激发自身的科学思维,并发自肺腑的爱上科学学科。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注重科学实验,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与感悟,鼓励学生多动手练习以及思考的优良习惯,为其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保驾护航[2]

例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准备相应的材料:电池、灯泡、导线以及塑料尺等,从中根据课本先为学生做出细致的分析与讲解,随后引导学生展开实际的动手动脑操作使学生对科学具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原理掌握得不够清晰,很容易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此时教师应当耐心且细心地为学生进行解答,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掌握,并高效率地完成科学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价值感。而且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能力,增强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当中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使其不断养成与发展自身的科学思维与探究思维。

四、尊重主体地位,建设交互课堂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切实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在科学教学当中建议与意见,从学生的角度为切入点,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在以往的应试教育当中,大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在科学课堂当中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只能被动且机械地对知识进行,学习与接收。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学习,丧失兴趣与激情,甚至会对整个课堂产生厌恶和排斥的情绪,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优良互动与沟通,也无法构建科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应当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视角,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采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带领学生对科学世界的神秘与奥妙进行感知与探索。在科学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多多增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老师作为朋友营造和谐的交互式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3]。

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心脏和血液”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心跳和脉搏的测量方法,激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认知,并通过对话、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强调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创设高效的交互式课堂。小学生年纪较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保持教书应当根据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规律,切实彰显动态图片的优势与价值,将心脏内部结构和血液的重要性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起科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为其后续的发展与进步铺垫基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尤为关键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并且尤为艰难的任务,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作为教育理念与目标,积极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并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创造出能提高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与水平的方法与策略,为其后续深入性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冯英杰. 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探讨[J].  2021.

[2] 夏二向. 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措施[J]. 女人坊, 2021(18):1.

[3] 王倩倩.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 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