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浅谈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干预

杨娇龙

图们市阳光幼儿园 133100

摘要:儿童攻击行为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攻击行为不仅会影响他人,亦会阻碍儿童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社会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另外,攻击行为与暴力犯罪也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者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自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忽略和无视其攻击行为,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甚至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举止时,教师和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时制止并予以矫治。

关键词:儿童;攻击行为;成因分析;干预措施

   一、攻击行为的概述

攻击行为是指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作出一种故意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或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和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活动。伤害意图、伤害行为与社会评价,是攻击行为概念的三要素。攻击行为必须是伤害性的,那些实质带来伤害的行为和可能会造成伤害的行为都可以被认定为是攻击行为。另外,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需要考虑到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的意图。

二、影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

影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内外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因素。

1.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

我国有学者认为,攻击行为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因为大脑两半球处在非均衡和突变状态下所产生的行为。

2.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与儿童的性格特点有关;与儿童个体固有经验有关;与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关;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关[1]

(二) 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家中父母和儿童相互作用的形式,缺乏温暖的家庭、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日常活动和行为缺乏明确的监督指导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我国王益文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对女孩而言,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气、打骂孩子等极端消极行为会导致女孩不安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

2.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环境,在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的学校风气和行为准则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如校园欺凌行为。在解决儿童欺凌同伴的问题中,教师对待欺凌行为的态度和做法,影响着欺凌行为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同伴群体影响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群体的相互作用影响,也会导致人们攻击性的增加。同伴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会导致儿童互相模仿学习,从而降低了儿童攻击他人所产生的负罪感,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

4.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影响。实验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攻击性。儿童爱模仿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极易模仿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中出现的情节,可见,传媒中的暴力渲染也是导致儿童攻击性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2]

三、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与方法 

(一)学校的干预

1.班级规模的控制,有助于同伴关系的改善,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有研究发现小班或较少人数的班级中同伴关系相对较差,原因似乎是小班无任务性活动较多,同伴间自由交往的时间明显较多,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也就比较高。研究者进一步分析大班儿童可能使用较多时间进行社会性活动,规模较小班级可能有利于儿童获得学习的机会越多,但不一定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4]

2.结合情境,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和常规培养,帮助儿童提升社会交往技巧与社会能力,提高社会性发展水平。

诸多研究、观察记录都可以看出,学校背景下的欺负和攻击行为具有普遍性。因此很多研究者主要采用设计特定课程和活动的方法或改变整体学校心理气氛来试图干预儿童与儿童的攻击行为,如脑力计划、冲突创造性解决计划和和平建设者计划等,也可以防止无暴力性儿童出现攻击行为[3]

3.开展有效的活动,特定的身体训练与放松活动等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和愉悦情绪的创造,进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强迫性。

(二) 环境的干预

1.家庭环境因素的干预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不和的家庭氛围中,即使是表面和气的夫妇,也很难向对方表达积极的情感。经常处于这种氛围的家庭中,面对父母负面性的行为,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

2.社会环境因素的干预

社会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多媒体。媒体的传播一直是儿童攻击行为研究者所密切关注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暴力电视、电影,电子游戏暴力情节与网络攻击。

(三)其他因素的干预

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因素 (如气温、铅中毒、食糖过量等)也会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主要是通过间接心理影响所实现。

1.一些研究者通过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发现,较高的气温能够引起攻击行为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较高的气温极易引起个体感到不适,进而出现敌视感与攻击他人的想法。因此控制一系列环境的温度(如活动室、寝室等)可能会对攻击行为的发生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

2.铅中毒也可能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铅中毒能够引起儿童的多动症、注意力分散,这可能间接地引起儿童攻击行为发生,适当控制儿童所在生存环境中的某些不利因素可能有利于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3.吃食含糖成分过多的食物可能也与攻击行为有关。日本教育专家也认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与少年犯的增加归结于对糖类的过量摄入。另外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过多或反复摄取糖类可能导致体内血糖较低,情绪上就会表现为暴躁、易怒,从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综上所述以及我多年来的教育工作经验,认为儿童发生攻击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但不管是属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攻击行为,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们都要作出最恰当的处理与引导,同时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4-344.

[2]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363-366.

[3]陈世平.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1,(2):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