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2
/ 3

产业生态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机制研究

岳卉苓

陕西省委党校  生态文明教研部(陕西发展研究所)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摘要:当今环境污染和恶化的问题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方面,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有效融合引发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它可以促使我国经济和生态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对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概念进行简单阐述,然后再分析两者的关系,最后提出构建生态经济与经济生态化融合机制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参考意见,促使我国经济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词: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融合途径

地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家园,我们人类应该把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的责任,让地球能够一直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资源,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生态建设必须有经济的支持,生态才能够得以真正保护。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并且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时进行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为了能够让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得到充分的融合,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引,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了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最有效的融合途径,实现我国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论述

(一)生态经济化的内涵

生态经济化是针对自然资源,才提出的概念,概括其内涵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经济资源,同时也不能够忽略自然生态资源。再概括自然生态资源时,不但要考虑该地区生态功能的具体状况,还需要深入分析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所体现出的经济价值。我们在使用自然生态资源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意识到该资源并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更不能够随意浪费。如果想要获得生态环境价值,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学规律,支付相对应的价格。

从整体上来看,生态经济化的本质便是彰显生态环境所包含的资源,彰显环境保护工作的理性经济回报,表现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经济效益的过程,如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已实现全球化,每个国家以及地区都在往生态经济化方向进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资源都越来越紧张,由此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也在不断的上升,因此,站在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发展生态经济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经济生态化概念和特征

1、经济生态化概念

目前对于经济生态化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统一的范畴,学者们在许多方面对经济生态化做了各自的描述。有的学者将近生态化归为产业的绿色化,应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将人类的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有的学者从资源利用角度出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清洁资源利用、生产技术创新、污染排放减少等手段,实现产业中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较小的环境破坏程度。还有学者认为对经济生态化的思考不应仅仅局限在生产角度,应深入理解经济生态化内涵,考虑经济生态化内部结构和要素的使用情况,以此降低资源的浪费,增强环境友好度,最终走向经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这几方面都说明了一个内容:经济生态化即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生态化的是一种有利于地球全体生命和整个自然界的经济模式,强调以生态为本,主张对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与实践模式进行改革,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运行。因此,经济的增长和环境本身应该是共同进步,而不是此消彼长的,以往我们过渡依赖资源并盲目的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情况的发展模式是必将被时代摒弃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短期内必然会经历脱胎换骨的“痛苦”,带来经济增速的下降,但长期来看,我们必然会找到经济与环境的平衡点,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创新机制和体系在长期与环境的协调中发掘经济新的增长点,使“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2、经济生态化的特征

经济生态化是世界范围内的学者针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探索总结出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范式。该模式是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诸多生态经济理论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与其他经济发展理念既一脉相承又独具创新,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第一,经济生态化发展是协调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要求找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经济系统内部诸产业、各区域之间的动态平衡点,实现稳步发展。其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要与生态环境容量相匹配,经济生态化发展效率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效率相一致,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调控制在生态承载力的可修复阈值内,富有弹性的组织生产活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追求理性的经济进步。此外,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是指要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携基础薄弱的第一产业,整合生产结构欠佳的第二产业,丰富发展格局单一的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发展地差距,探求消费与投资的科学比例,努力实现社会-自然-人的协同发展与进步。

第二,经济生态化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的实现。经济生态化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其呼吁在遵循自然运行规律、践行生态化发展举措的同时,也要确保经济社会不断向前推进,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如果仅片面的强调环境关爱和生态保护而致使经济社会裹足不前,则可谓本末倒置。现如今,社会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产业发展方式的不健全、生态化创新技术的不成熟以及公众绿色消费观念的薄弱都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转向生态化方向的绊脚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乏力,支撑后劲不足,种种生态保护的利好行为亦难以奏效。经济生态化发展要求构建生态化经济体系、完善环境友好型制度建设、提升民众环保素养、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生态效益的提升反推经济社会的发展,牢牢坚守住发展与生态这两条底线。

第三,经济生态化发展注重生态效益的实现。经济生态化要求着眼于生态效益的实现,着重增加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比重。经济与生态是交叉相融、联系密切的制度体系,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要着意增加生态成分,切忌让经济效益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日益实现生态上的合理化。遵循自然规律,跳出经济来发展经济。具体来讲,就是人要自发自觉地调节和掌控社会发展建设的步调,使其必须服从以及严格遵守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客观规律。如若不然,则会致使生态过程紊乱、生态系统崩溃,人类生存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亦无法得以满足。

(三)二者关系综述

从表面上看,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相矛盾的,根本无法齐头并进。发展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另一方得不到发展,甚至会导致另一方弱化。但采用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机制进行实践活动时,我们会发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并不排斥,并且还能够并行不悖,根本不是相互矛盾的关系。只要方式方法科学合理,不仅能够保证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还可以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长期健康发展。

二、融合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并且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频出,因此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经济生态化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力量,经济生态化一方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增长向以技术创新为引导的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相一致的绿色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学术界对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看,国内外对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机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机制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定性方面,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仅仅通过定性分析生态经济化的发展与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证研究深化理解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充分融合途径。

三、实现融合的有效途径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并且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时进行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为了能够让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得到充分的融合,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引,但是在真正实施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阻碍了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解决:

第一,要充分发挥经济生态化的区域带动作用,构建完善、多方面的经济生态化体系。各省域之间互相联通,进行信息共享,避免信息重复收集的人力财力的浪费,目的是多出现高聚集地区。加强东部、中部省域的示范作用,在经济发达省份找寻省会城市或者地级市,提升经济生态化发展水平,使其充分发挥带动周围省域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经济生态化发展落后地区要向发展先进省份学习,但不可照搬发展方式,应因地制宜选择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合时宜,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懈怠不前,要符合当地生态和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合理规划经济生态化发展协同片区,保障不同地区经济生态化发展的协同推进,同时各地区在经济生态化发展过程中也要控制和约束本地区低端要素和行业产生的扩散效应。

第二,对于影响生态经济化发展的其他几项因素,要减小其消极影响,放大其积极影响,尽快实现生态经济化。由于我国省域的污染排放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降低污染排放量仅仅通过产业转移降低污染物产生量只是“扬汤止沸”而非“釜底抽薪”,所以要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污染排放,降低“两高一剩”产业对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源的使用。我国省域的科技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因此需要各省域之间加强科技创新交流,适当提高科学技术对生态经济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对于其他因素的负向溢出效应,要把握好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找准生态经济化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高效路径,创造经济新增长点,实现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发展的调和与同步。

第三,提高政府监督和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可以提供一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而政府的示范作用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撬动国内外私人资金流入绿色产业,打破以利益为支点的弱势平衡。目前我国经济生态化发展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相关信息共享体系、信息披露体系还不甚完善,相关监督系统也不够发达,而这些体系的建设与改善需要政府发挥积极推动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建立经济生态化信息共享和披露机制,并针对经济生态化项目创立单独的评估、评级系统,对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监督,获取经济生态化发展资料,总结经济生态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另外,政府必须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经济生态化资本配置职能,让市场需求调节经济资源,加快对经济生态化基础设施的构建,放开较为严格的融资门槛,鼓励社会进行绿色投资,让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新型能源环保企业获得融资机会,指导经济生态化更好的为生态经济化发展服务。

第四,金融机构作为发挥经济生态化的重要平台,必须建立完善的绿色金融信贷体制,用优惠的绿色信贷制度激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增强企业生产的环保意识。金融机构可以对投融资体制进行适当革新,不断创新经济生态化产品和服务,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积极探索新型经济融资模式,为优质客户积极提供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改造升级等多方面业务需求,适当降低融资成本,让新兴绿色产业小微企业有款可贷,增强绿色企业发展信心,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第五,企业要增强环保意识。尽早优化产品生产模式,以生态经济为导向,增加绿色产品的生产。其次,要加大对创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以技术的提升推动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和污染物排放的降低。最后,企业要客观宣传绿色产品,不过度夸大或者以次充好,不生产“伪绿色产品”来骗取各项优惠政策福利。投资者和消费者也要树立环保意识,政府应向投资者和消费者普及生态经济知识,鼓励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传播生态经济理念,促进节能环保产品和技术在环保产业得到推广和运用,尽早的实现经济生态化与经济生态化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机制,已经是目前社会发展必然的一种必然趋势,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前,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不保护生态环境会带来恶劣的后果,以至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恶化。因此,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再次发生,我们必须对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进行深度融合,让二者齐头并进,打造“金山银山”的同时还可以拥有“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 方永恒,赵雨萌.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12)

[2]生态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平衡分析——评《走向21世纪的生态经济管理》[J]. 汪世珍.  环境工程. 2021(07)

[3]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历程与对策建议[J]. 王林伶,杨宇琪.  当代农村财经. 2020(05)

[4]黄河生态经济带构建中青海高质量发展探析[J]. 徐尚功,黎智俊,宋连方.  西部金融. 2021(05)

[5]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发展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 邢俊霞.  商业经济. 2021(12)

作者简介:岳卉苓,1974年4月,女,汉,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生态文明,养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