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杨慧娟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内容摘要: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结构关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断层朝着延续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教学,教师需要不断地拉长学生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路,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的透彻,通过猜想与转化,学生能够推导和验证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延续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整体教学;教学策略

通过整合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的记忆,在优化教学方案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知识的重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单元整体结构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认知心理和思维结构三方面的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单元整合教学目标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形成。

、单元整体结构教学思路

教学论做出构建知识结构的提议,进而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知识的整体性是知识互联互通的基础,以单元整体为基础开展结构化教学活动,在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完善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效能。所以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为走向“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一)呈现单元整体结构

教材在编排单元的时候其实已经考虑到相关“类”的集合,是一类相同、相似知识结构的组合、排列。鉴于此情况,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主动融合整体论理念,立足“类”的建构的教学,要关注目标结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更要关注学生认知结构、思维结构和心理结构,从而协助学生整体建设知识结构。

一要关注目标结构,其能传递出单元知识的核心价值。结构化学习重视目标的凝聚,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一节课或整个单元的教学,均要紧扣核心目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学习什么、学习的动机有哪些、学习方法是什么及应该学习到哪一程度等问题。二要关注知识结构,架构单元教学的知识体系。结构化学习致力于寻找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筑成块、构成体,让学生整体感悟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的结构思维,建构学生的思维体系和认知结构。三是聚焦方法结构,促进单元教学的策略迁移。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是建立在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以整体建构为抓手,在知识自主建构过程中形成方法结构。如,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从数的发展历程来看,数的产生先自然数(整数),然后分数,最后小数。教材在编排时就遵循这样的顺序,符合“数”的发展。因此,教材将小数认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学习安排在三年级下册,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十进制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米、分米、厘米;元、角、分)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第二次学习安排四年级下册,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扩展,从“量”抽象成“数”进行认识,最终使学生完善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称为“小数的意义”。

只有纵向把握各板块的内容水平连接和展开,找出本单元教材与全套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系,找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依据是什么,它能提供什么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找出知识点的前后延伸或将教材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按内容板块进行分类,掌握各年级相关内容与不同层次教学要求的联系,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才能呈现垂直和水平连接的网络结构。只有建立相关单元板块的相关体系结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小数存在的意义,同时通过关联知识促进单元结构整体化过程。

(二)打造立体关联结构

教师看到的是知识按年龄认知排列起来的内容,这个过程一直是从知识到知识为主的,结果导致了知识结构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大大削弱,综合学习、深度学习很难实现。我们需要回归知识的“全貌”,特别是在理解过程中看见知识发生的全过程,重要的是要培养教师这种整体关联理解知识的教学思维及与之匹配的相关专业化能力,即在大概念下贯通理解教材编写逻辑、内容、教育原理、应用技术以及创造空间。一是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感受元素关联。二是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中体验活动关联。三是在认知迁移解决问题中理解方法关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意识,使学生了解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有效积累数学经验。数学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厘清知识元素间内在联系,看清其序列与关联的结构,激发学生有情有意地真正进入意义学习,动态立体地设计与组织好学习的层阶活动,改变平铺直叙的形式教学。将同一单元不同的数学知识或不同单元相关联的知识用相同的方法策略统整起来,生成单元方法策略结构,从而在更高层面上理解和运用数学方法策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 结构关联能够将孤立的知识系列化,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广大教师应当用整体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教材、解读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串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发散思维的目的。

(一)建立学生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结构关联, 教师需要对学生头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可以借助纵向贯通的方式,在同一领域中,将数学知识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来, 让学生能够在挖掘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基础之上, 学会将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数学思想贯穿始终,实现同一时期知识的连接,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连接成一个知识网络。

在实现知识纵向联结时, 教师需要关注到两个方面。首先,知识体系是存在内在联系和多重关系的,教师只有深入挖掘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将其整合成一个体系, 才能够利用整合效应实现知识网络构建。例如,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两个内容之间就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内容时就可以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在学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的时候,教师应当带学生复习一下分数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连结在一起,那是会遗忘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到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应当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挖掘知识的生长点让新旧知识连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知识的生长点。只有关注到了知识发展的来龙去脉, 才能够唤醒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利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找到新的数学模型,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沟通。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并不是随意的,而要找到一个合理的连接点, 只有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找到了连接点才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 从根本上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将整体教学的观念应用其中, 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结构性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数学学科的内在逻辑应用结构化的教学模式。 当然,在此过程中, 数学教师必须围绕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解,要将其有效的关联,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将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融入整体,从教单一知识点学习走向单元整体结构化学习,从教学走向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把教材与生活链接,从学知识走向实际运用,形成数学能力。从学知识走向学做人,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颜春红.结构化学习的活动设计与组织[J].江苏教育研究,2018(01).

    2.高子林.基于学力提升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