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创新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创新探析

陈娜真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五小学  福建安溪  362400

摘要:美术在启迪思维、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鉴赏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对学生绘画训练,忽略艺术欣赏的教学,致使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普遍受到限制,审美水平也很难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在小学美术课上,教师要正确面对这些问题,主动改变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欣赏爱好,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增加趣味、多样化的美术鉴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创新探析

1.营造趣味情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代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学生是否对所学习的科目感兴趣,将直接决定其学习效率和动力,这一点在小学阶段学生中尤为明显。然而,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较为呆板和机械,虽然不少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去搜集一些具有欣赏价值的美术资源。但他们搜集美术资源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审美特点,使得许多美术欣赏课上播放的欣赏作品,大多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倾向,无法有效地激发其欣赏兴趣和审美活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欣赏课时,要切实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的欣赏环节,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锻炼与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例如,如《西游记》《哪吒传奇》等都是当下在小学生群体中风靡的卡通动画,由于动画情节天马行空、趣味十足,引得许多学生为之着迷,而动画中的许多场景形象和人物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于是,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以前的传统动画电影,如《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这类传统动画电影,普遍情节生动有趣,美术功底深厚,有许多具有欣赏价值的美术画面,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倾向,可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水平,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在动画的吸引下,学生们的欣赏兴趣大大增高,并自发地和同学讨论起来,美术欣赏氛围十分浓厚。

2.创新鉴赏方式,培育创意意识

传统美术欣赏课上,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案要求,为学生普及和宣传固定的美术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使得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学生的欣赏水平难以得到实质上的突破和提高。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时,要善于求新求变,在传统的美术欣赏环节中加入一些具有发散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互动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中探究与思考,在探究和思考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以此领略美术作品中的深度内涵与情感。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更可锻炼和提高其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为日后的美术创新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提线纸偶》一课中,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好奇、好玩的天性特征,因此他们普遍喜爱新鲜事物,对于动画影视中的各类型象十分感兴趣。教师可将此作为切入点,在课前准备好各式各样的纸偶作品,如海绵宝宝和派大星模样、喜羊羊和灰太狼、奥特曼和小怪兽等提线纸偶……这些创意十足、丰富多彩的纸偶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少学生都围着这些稀奇古怪的纸偶欣赏起来。然而,提线纸偶毕竟是静态形象,虽然对学生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小学阶段学生以动态思维为主,所以静态形象的事物普遍无法吸引他们太长时间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欣赏情趣,教师还可为提线纸偶设计一些互动情节,并邀请其他教师配合操作,以此绽放提线纸的独特魅力。

3.从生活角度发掘鉴赏潜能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美术作品的诞生和设计都非凭空捏造而来,普遍需要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事物展开联想、构思和升华,最终加工成型,形成独立崭新的艺术形式。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也要充分重视对学生们审美意识及美学素养的培养,积极引导他们用心探究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中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术价值。学生接触的生活事物越多,内心的情感就越丰富,对事物的认知也就越全面,美术欣赏水平自然而然可以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社区》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住在哪里啊?”当学生纷纷回答出自己所住的地方后,教师再次提问:“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观察自己家小区,或小区附近有着什么样的建筑环境呢?”学生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很熟悉,很快有学生就说:“我家小区里有一座漂亮的音乐喷泉,晚上可以发出五颜六色的灯光,还会唱歌呢。”有学生说:“我家附近有一座很漂亮的酒店,装潢可华丽啦,就像是欧洲的城堡一样。”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果让你用绘画的方式去表达,你会怎么表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社区相关的美术作品,有线描的、水彩的、油画的等等,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看别人是怎么描绘热闹的社区。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还能让其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个人对美术绘画的理解和想法,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借鉴美术作品中的绘画思路,画出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社区场景。因为是耳熟能详的日常景物,所以他们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很快一幅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便出炉了。

4.多元化的设计,拓展艺术的眼界

美术本身是一项多元化的人文艺术,不受流派限制,不受认知拘束,不受形式局限,是创作者糅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固有事物基础上产生的新鲜事物。可是,当下许多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缺乏多元化的欣赏观念,将自由表达的美术欣赏形式转变成了对标准答案的复刻。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普遍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很难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美术欣赏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时候,应积极求新求变,在美术欣赏环节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和筛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美术资源,打开学生的审美局限,激发美术欣赏兴趣,拓展审美视野,领略不同艺术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碰撞,以此锻炼和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例如,在《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中,教师可以多媒体技术事先搜集好艺术作品的动物。以最常见的动物——牛为例,教师可先为学生展示《西游记》动画片中的牛魔王造型。该动画片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动画艺术作品,对于牛魔王的形象也十分熟悉,多为人形牛头,身披铠甲,手拿狼牙棒,现出原形来更是高有千丈,威势逼人。在学生领略牛魔王的风采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徐悲鸿先生的《九州无事乐耕耘》。在绘画作品中,三个农民与一头耕牛共同耕耘土地。这些年迈的农民看起来很劳累,耕牛也是瘦骨嶙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和勤劳,即使度日艰难,但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切期望,表达了徐悲鸿对劳动人民的钦佩,还表达了他内心渴望和平的想法。由此可使学生明白,牛一直是人类的好朋友好搭档,在我国发展的千百年历史中,他们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为国家的农耕事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术内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建筑、设计、绘画、雕塑等。小学美术课是一项重要的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罗丹说世上从来没有美,只有一双会发现美丽的眼睛。所以,艺术的学习要从鉴赏入手。如何做好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盛杰.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探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学研究),2022,(Z4):66-68.

[2]邓瑛.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优化[J].新课程研究,2020,(32):35-36.

[3]朱建军.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读写算,2020,(27):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