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对就业质量影响的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农转非”对就业质量影响的文献综述

杨婉玉1张祎2

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2、重庆大学出版社编辑部

摘要: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就业质量差距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学者们研究发现我国的“农转非”人口与城镇居民在工资收入、劳动时长、社会网络阶层、工会会员、社会保险参与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就业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户籍歧视和人力资本的差异。进一步研究时,部分学者又将“农转非”居民根据户籍变更的不同机制将“农转非”群体分为选择性“农转非”和政策性“农转非”两类,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进程,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对经历户籍变更的居民就业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象指标单一,且研究年限短,缺乏对就业质量时间维度上的研究。

关键词:“农转非”;就业质量差距;文献研究

一、引言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文件中有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建国初期实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村劳动者很难进入城市职能部门。在我国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然而,作为市场的后来者,这些农业转移人口在工资待遇、社会生活、就业机会以及信息获取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这既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对城乡统筹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多重不平等的环境下,实现制度层面的身份转换(即由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的户籍变更,亦称“农转非”)成为农业户籍人口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己及后代命运的努力方向。2016年9月,国务院《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发布促进了大规模的农业户籍群体在城市落户,“农转非”居民成为城市劳动力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农转非”群体而言,他们已经获得城市户口,摆脱了农业户籍身份的束缚,享受到城市户口的附加福利。那么,这些获得城市户籍的“农转非”居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能否摒弃身份变更的标志,获得和城市本地居民一样的就业待遇呢?回答以上问题,可以更深层更全面地掌握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这对于判断我国“农转非”居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促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二、改革前后的户籍制度

作为一项基本的人口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经济而产生的,它深刻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为了解决重工业发展会造成就业机会损失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受阻的问题,政府颁布了《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等指示,把城乡劳动力市场人为分割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之间竖起了一座“看不见”的高墙,农村劳动者很难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不可否认,当时的户籍制度有效缓解了城乡物资的供给压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城乡二元结构分隔使得农村居民一直享受不到住房、就业和医疗等城市户籍的社会福利。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村出现劳动力剩余情况,推动了劳动和资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政府转变了对人口流动的态度,由“堵”转变为“疏”,逐步放松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约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流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由农业户籍转为非农业户籍,成为城市劳动力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职能部门就业,劳动就业的市场性及流动性愈发凸现出来。但是,此时的户籍制度只是计划经济下的政策性调整与松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转非”仍然被限定在升学、参军、职工家属等等情形。城市户籍的附加福利功能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仍然存在,流动人口实质上很难获得与城市本地居民同等的就业待遇,比如部分城市政府限制了一些行业与岗位雇佣异地劳动者,迁移者很难获得永久居住许可证。这种制度制约不仅妨碍劳动力的流动,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了消极影响,也阻碍了城镇化的稳健推行。

三、“农转非”的两种机制及其就业质量影响差异

在“农转非”居民与城市本地居民在劳动力市场差异方面的研究。众多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劳动就业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差异,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农转非”人口与城镇居民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明显的工资差异。此外,部分学者关注劳动时长差异、社会网络阶层差异、工会会员差异、社会保险参与差异等。差异的原因的什么?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户籍歧视和人力资本的差异。劳动力市场分隔理论认为,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就业限制或歧视造成了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差距。章莉等学者的研究认为,在制度层面上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多维度、较严重的户籍歧视, 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并且呈现出恶化趋势。Zhang 等的研究认为由户籍制度造成的职业分割对农民工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并且国有部门对农民工的歧视较为严重。许岩、杨竹荣在研究就业质量提升效应时发现,受户籍歧视的影响,即使拥有相同的户口,也不会在短期内得到身份认同进而消除就业质量差距。

人力资本理论则强调,劳动者所接受的教育年限、职业培训以及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例如周春芳、苏群的研究认为在中低端的劳动力市场上,工作经验是农村劳动者获得高质量就业的关键,而在高端劳动力市场上,受教育水平更有助于农村劳动者获得高质量就业。杨超、张征宇在研究就业质量差异时,对“城城流动人口”及“城乡流动人口”样本组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劳动者就业质量组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因素。刘涛、王德政研究发现提高教育水平可以通过提升职业层次和正规性来提高就业质量。

在进一步研究该群体时,部分学者又将“农转非”居民进行了划分。在户籍流动的严格控制下,初期国家规定每年的户口变动率要在1.5%—2.0%之间,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这一过程本身就有一定选择性,那些农村中的佼佼者依据个人因素,参加具有精英选择性质的升学、转干、参军等方式获得城市户籍,这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竞争机制带来的“极度向上流动”只有少数的农村精英才能完成。这类农业人口具有强大的人力资本和禀赋特征,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得到更好的就业安排。后来,在我国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政府松动了户籍政策,拓宽了转换机制,部分农村人口也可以通过国家政策(如征地等)获得非农户口,这种政策安置性的户籍流动与劳动力群体的个人能力无关。因此学者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会根据户籍变更的不同机制将“农转非”群体分为选择性“农转非”和政策性“农转非”两类。

但是“农转非”内部也存在异质性。城市户籍对于“选择性”农转非来说具有内生性,而对于“政策性”农转非则是外生性。郑冰岛、吴晓刚以一种反事实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拥有城市户口又会怎么样?探究“农转非”流动过程对收入分层产生的因果处理效应。研究发现只有与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禀赋特征相关联的,通过高度选择性的升学、转干等方式获得非农户口的群体才能获得工资优势,甚至高于城市本地居民。王鹏发现“农转非”人群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自致型“农转非”人群相较于城市原居民有禀赋优势,而外致型“农转非”人群却有人力资本劣势的压力。许岩、杨竹荣通过对比“农民工”、“选择性农转非”、“政策性农转非”以及“本地市民”4类群体样本的就业分布,研究发现户籍变更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且“选择性农转非”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政策性农转非”。

四、总结

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进程,对后续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聚于流动人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比较样本,而对经历户籍变更、市民化后的居民就业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工资等单一指标差异的研究,而就业质量是个综合性概念,它的提升不单是工资收入的提高,还包括劳动强度的降低、岗位稳定性的提升以及岗位保障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此外,研究数据的选取多为1—3年,缺乏对就业质量时间维度上的研究。“农转非”群体与城市本地居民的就业质量差距一方面会影响自身的工作条件以及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家庭生存和子女教育,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获得感和归属感。公平对待“农转非”人口,缩小“农转非”居民与城市本地居民的就业质量差距是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选择性“农转非”、政策性“农转非”与城市本地居民样本之间的差异,借助分解方法考察劳动者禀赋特征差异和户籍分隔效应对就业质量差异的影响,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这对于判断我国“农转非”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促进农业户籍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eng X, Zhang J S. 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1,29(3):485—504.

[2]王鹏.“农转非”、人力资本回报与收入不平等——基于分位数回归分解的方法[J].社会,2017,37(05):217-241.

[3]明娟,曾湘泉. 工作转换与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J]. 经济学动态,2015,(12):22-33.

[4]周春芳,苏群. 我国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质量差异及其分解——基于 RIF 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法[J]. 农业技术经济,2018,(6):32-43.

[5]杨超,张征宇. 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就业质量差异研究: 现状、来源与成因[J]. 财经研究,2022,48( 4) : 19 - 33.

[6]刘涛, 王德政. 教育水平、 工作经验与流动人口就业质量[J]. 人口研究, 2021 (4): 85-99.

[7]章莉, 吴彬彬, 李实, 等. 部门进入的户籍壁垒对收入户籍歧视的影响——基于微观模拟方法的收入差距分解[J].中国农村经济, 2016 (2): 36-51

[8]秦立建,惠云,王震.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15,32(01):68-72.

[9]许岩,杨竹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研究[J].西部论坛,2022,32(04):26-40.

[10]郑冰岛,吴晓刚.户口、“农转非”与中国城市居民中的收入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13,28(01):160-181+24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市民化背景下重庆市“农转非”居民的劳动力市场融入问题研究(20JD066);重庆工商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后的就业歧视与对策研究(1855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