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比率CT肺结节疾病的CT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2

【摘要】目的:探究高分比率CT肺结节疾病的CT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肺结节疾病患者,均实施高分比率CT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对患者的疾病种类、病灶情况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结节疾病类型分析方面恶性结节:原位癌占比为34.00%、微浸润癌占比为17.00%、浸润性癌占比为8.00%,良性结节中:肺结核球占比为18.00%、肺错构瘤占比为9.00%、肺炎性假瘤占比为5.00%、肺淋巴瘤占比为8.00%、支气管囊肿占比为1.00%。结论:使用高分比率CT在肺结节疾病患者的CT临床诊断中,可以更好的从峰值以及动态曲线等对患者的结节病变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其影像学表现更好,值得参考。

【关键词】高分比率CT;肺结节;CT临床诊断

就肺结节而言,其属于临床上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肿瘤病症之一,并且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确,且容易对患者的多个器官出现侵犯[1]。例如患者的眼睛、皮肤等等[2]。同时多数的早期患者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发热等情况,然而伴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甚至会出现咳血等情况[3]本研究主要以我院于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肺结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高分比率CT进行诊断,并得出最终满意结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我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肺结节疾病患者,均实施高分比率CT进行诊断。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35岁-71岁,平均年龄(48.14±2.15)岁;

1.2方法

对100例肺结节疾病患者实施高分比率CT进行临床诊断。即:首先选择飞利浦ICT256作为实验的诊断检查仪器。对患者额的胸部范围进行扫描,同时使用增强容积扫描的方式,以患者肺尖部为起点,扫描至患者的肺底部。提前设定好扫描的厚度为5mm,层距间隔控制为5mm即可。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进行扫描之前,需要提前告知患者进行深呼吸,从而调整肺部状态,再深吸之后保持好屏气的状态,直至其曝光扫描完成即可。对于扫描过程中发现疑似病灶的位置之后,需要对其开展局部扫描,并针对患者的病灶区域开展影像重建,重建完毕之后,邀请至少两名影像科医师对片子进行查阅,对病灶大小、形态等进行确认,并开展结节倍增速度的动态随访。

1.3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肺结节疾病类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pacer.gif±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肺结节疾病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其中恶性结节中:原位癌占比为34.00%(34/100)、微浸润癌占比为17.00%(17/100)、浸润性癌占比为8.00%(8/100),其中良性结节中:肺结核球占比为18.00%(18/100)、肺错构瘤占比为9.00%(9/100)、肺炎性假瘤占比为5.00%(5/100)、肺淋巴瘤占比为8.00%(8/100)、支气管囊肿占比为1.00%(1/100)。见表1.

表1.患者肺结节疾病类型分析(n,%)

结节性质

结节类型

例数

占比

恶性结节

原位癌

34

34.00%(34/100)

微浸润癌

17

17.00%(17/100)

浸润性癌

8

8.00%(8/100)

良性结节

肺结核球

18

18.00%(18/100)

肺错构瘤

9

9.00%(9/100)

肺炎性假瘤

5

5.00%(5/100)

肺淋巴瘤

8

8.00%(8/100)

支气管囊肿

1

1.00%(1/100)

3讨论

肺部结节作为肺部组织肿瘤的前身,其常被看做肺部出现严重病变所致。引导患者出现这种病变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由于其身体的某种抗原与自身免疫系统发生抵抗反应所导致的[4]。并且这种反应还会在发生的过程中受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对肺部结节进行诊断时,由于其影响大小不能作为直接的判断依据。因此,开始有相关人员提出使用高分比率的CT对其进行扫描诊断。CT动态增强扫描在临床上能够对患者的结节进行诊断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并且这种诊断方式能够通过峰值以及动态曲线等对患者结节情况进行判断。其中患者的肺部组织内癌变多数峰值处于30HU以上,且患者的病灶内部出现均匀性的强化情况。而良性的病变则出现较为显著的不均匀情况,患者的峰值也相对较低,多处于20HU以下。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结节疾病类型分析方面恶性结节:原位癌占比为34.00%、微浸润癌占比为17.00%、浸润性癌占比为8.00%,良性结节中:肺结核球占比为18.00%、肺错构瘤占比为9.00%、肺炎性假瘤占比为5.00%、肺淋巴瘤占比为8.00%、支气管囊肿占比为1.00%。因此,我们认为,在肺结节疾病患者的CT临床诊断中,使用高分比率CT可以更好的通过峰值、动态曲线以及强化模式进行判断患者的结节类型。并且其数值的峰值数据更高,但是并不持久,继而临床上多将其作为结节病变的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使用高分比率CT在肺结节疾病患者的CT临床诊断中,可以更好的从峰值以及动态曲线等对患者的结节病变情况进行判断,并且其影像学表现更好,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茹贵.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评价[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23):170-172.

[2]王慧娴,蒋高立,王立波,等.儿童肺结节临床和影像学特征74例病例系列报告[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2,17(02):134-138.

[3]李庆岭,张恒营.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及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01):19-21.

[4]黄萌,喻晓刚.恶性肿瘤病史患者孤立性肺结节的CT技术与诊断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3):80-81.

[5]曲震,付文艳.64排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诊断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