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企业金融化动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8
/ 2

实体企业金融化动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郭运通

身份证:41010119910305401X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防止企业过多的“金融化”,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在内外复杂的环境变化中,我国部分实体企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变得由实转虚,金融化程度更高,在新一轮的科学技术与产业转型中,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文章认为,实体经济中的金融化对企业的挤出性作用大于“蓄水池”作用,我国实体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对其影响机理的研究发现,融资在实体企业中的作用是抑制了对创新的投资,阻碍了对创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高质量发展

引言

最近几年,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人工和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上外部需求的缺乏,使得实体企业的盈利出现了下降。越来越多的实体公司开始将原来用于主要业务的产业资本,转向了高回报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实体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规模持续上升,这导致了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这就导致了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脱实向虚”的态势。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和共同富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是财富之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发动机。改革开放后,中国凭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并使其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行列。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新一轮的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实体经济的发展方式与逻辑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受到疫情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的,例如出现了增速放缓以及传统动能减弱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决定,那就是“十四五”期间推进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金融化基本内涵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经济金融化是一种趋势,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金融活动所产生的利润对 GDP的贡献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微观企业来说,金融化指的是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将更多的钱投入到金融市场或金融产品上,以无效益的投资活动获取利益的现象。受现代金融市场发达的影响,金融资产也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在凯恩斯的思想指导下,许多学者认为公司融资的动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预防性的”,另一类是“投机的”。其中,前者是指企业基于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强、变现成本较低的特点,为了减少工业投资对对外融资的依赖,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是采用一种积极的战略,即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也就是公司对金融资产的“蓄水池效应”。后者指的是当实体经济不景气,投资回报率降低的时候,利用金融资产的投资来取代工业部门的投资,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投资替代效应”。

2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对公司来说,适当地将公司证券化具有三个优点:一是有助于减轻公司可能面临的财务危机;在缺乏适合的生产性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公司把剩余的资金投资到更具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中,它不但能提高收入,而且还能帮助公司迅速出售金融资产,以便在将来有可能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进行资金周转。二是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风险;实体企业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经常会面临汇率和利率等波动的风险,同时也会面临原材料采购等价格波动的风险,对期货、期权及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进行合理的持有,能够帮助公司转移生产和经营的风险,避免因价格变动而造成的公司盈利的负面效应。三是有助于减轻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现象。公司金融化是一种将资本从低效公司转移到高效公司的行为,通过对金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使整个经济的效率得到提升。但是,如果公司拥有过多的金融资产,将会对公司的长远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虽然目前对于企业是否过度金融化的问题,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然而,从理论和实践上看,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过度化的现象,其负面效应更加显著。论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企业的过度金融化不但会对我国实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与当下高质量发展的实质相违背。

3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

3.1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活力

在金融市场中,由于资金流入到了虚拟经济中,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出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起到政府调节的作用,通过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从源头上抑制对高回报的金融业的盲目追求,防范金融风险。一方面,建立一套以规范、控制、协调和约束为主要手段的制度体系,在需要的时候,要把国有商业银行或大型金融机构为中小实体经济提供服务,这是一项政治要求,要构建一个长效的评估机制,从体制上确保中小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二是健全财政宏观调控的体制保证;同时,在政策间要有一个系统的联系,积极地引导金融主动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提高其内生动力,打通金融资源与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壁垒,鼓励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各种金融资源积极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3.2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应在金融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构建一套完整、高效的系统,从各个方面把控风险,做好各方面的信息的动态追踪和甄别,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降低投资和融资期限不匹配的发生率,以自身债务水平、未来预期现金流水等具体因素为基础,对资金流向进行规划,减少资金运用中的金融风险。

3.3发展金融科技,利用金融大数据降低风险

金融科技得到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其较高的投资风险。尤其是在去年、今年的疫情冲击下,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当然,危险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另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及抗风险能力属于企业内部环境因素。总之,这些公司的内外环境都有客观的影响,这就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在我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风控部,即风控部。他们在对企业贷款进行风险控制或信用审核时,会使用大量的人力,深入到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为几家具体公司建立信贷政策和信贷标准的数据。这一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存在着一些管理者的影响,而且往往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了防止出现上述问题,各大机构要注重对科技手段进行运用,发展金融科技,使用第三方专业机构构建的金融大数据平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风险等级进行客观的评价,根据实际的评价结果,对相应的利率和额度进行确定,对信誉好,经营业绩好的企业,可以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对于资信不佳,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则给予更高的贷款利息和更低的贷款额度。这对于金融机构和真正的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公平的,也非常合理的,而且对中小企业的诚信经营、用心经营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相当于社会上的个人以个人信用为依据来决定贷款政策。

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从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进入了一个高质量的时期。为了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也应该从扩大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实体企业中有大量的资金进入了虚拟经济领域,这就造成了公司内部资源分配不均,主要业务受到挤压。金融对实体企业创新的推动和挤压,以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黄健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经济视野,2020(05):17-19.

[2]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11):255-256.

[3]张明志,姚鹏.产业政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科学学研究,2020(8):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