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昂格鲁玛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蒙古第二幼儿园

【摘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家庭,孩子一生中所具备良好的、善良的、美好的品质和素质都是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父母科学合理地对孩子的期望会使孩子形成一个健康上进的心理。在学校教育当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上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关键词】: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

儿童在一到三岁之间成长是最快的,因为在一岁之前对外界事物没有感知能力,在一岁之后随着幼儿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在不断地成长,他能感受到外在环境的变化,在一个新的环境当中对所有的事物都是陌生的,他需要通过不断的模仿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在这期间和他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亲人,父母、爷爷、奶奶。在亲属直接和间接的接触当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开心、兴奋、气愤、懊恼、焦虑等情感,都会在无形中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家庭氛围对儿童心理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对待孩子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氛围当中,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可怕的溺爱

在儿童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爱”,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求,是造就孩子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但是我们在对孩子的人格尊重并不等于对孩子的放纵,关爱的同时不能溺爱。如何在关爱和溺爱中如何权衡,这就取决于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感觉孩子还小,不懂事、爱哭、爱闹、大庭广众之下无理取闹,这些都是小孩的天性就随他去,现在去立规矩太过早了,在孩子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不及时制止,总感觉让孩子过得开心、舒服、无拘无束、无所顾忌就是爱孩子。

(二)棍棒式的“教育”造成懦弱和粗暴

棍棒式的“教育”对于溺爱的教育方式是完全相反的,有些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切事情必须听从父母的,认为小屁孩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必须听我的,用权利和强制性的方法来约束孩子听自己的,他们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三、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认同、成就动机、学业表现、情绪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

(一)科学合理地期望使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对待孩子的期望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制定一个目标,而把这个长远的目标再分为阶段性的地小目标,然而这个目标不要定得太高,一定是要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一个合理的目标,是可以让孩子在努力和拼搏中遭遇一点点的挫折,并能在遭遇挫折中不断的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会让孩子从中汲取力量,不断进取,提高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锻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力。

(二)期望过高,指责过多使孩子形成自卑、退缩和压抑的心理

在期望的过程中,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期望必须符合孩子的自身条件,同时要结合他的兴趣爱好,找到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合理的期望目标。在对孩子制定期望目标时,如果你把目标定得太高或太远,孩子不管怎样去努力都完不成这个目标。同时对孩子下次在做这种类型的目标时,就会表现得唯唯诺诺,放不开手脚,动作僵硬等情况,因为上一次他没有完成的目标已经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他不能完成的想法,这样以后无论什么时候他只要看到类似的游戏都会想到这个项目他完成不了,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长,还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四、满足孩子合理需求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给孩子提供自我成长的空间

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离不开一个大家庭的集体付出,婴幼儿是通过触、听觉来感受这个世界的,在人际交往中婴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模仿逐渐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慢慢地发展成为能够自主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家庭环境中由于家长的溺爱限制了儿童的自我空间,阻碍了儿童自己去发现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事物,去探索这个世界上他从未接触到一些东西,造成了儿童不知道怎么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同时不能及时地发现他人的情感,这样会导致孩子自闭、缺乏自信、独立性,造成情绪障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抓住教育契机,播撒“爱”的种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有时候不能理解父母对他的付出,孩子不能理解父母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父母长长地抱怨,我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呢,怎么那么让人不省心呢,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他的身上,可他还是不能够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父母认为孩子不理解父母,感觉孩子不懂事,其实是父母走进来一个误区,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对父母话语的爱答不理,以及对父母的冷漠等现象,都是父母在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溺爱造成的。

五、善于观察,勤于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一)善于观察,勤于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在幼儿时,孩子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他的情绪是飘忽不定的,孩子的情绪转变得非常快,在学前班孩子和同伴产生矛盾时,当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当因为在学校表现得不好时,当被老师批评时等等,都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帮助和引导、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做个忠实的听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父母不仅要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关注孩子的不良情绪,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不仅要及时地疏导,同时还要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倾听孩子的内心情感,才能发现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只有让孩子把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有利于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儿童的成长是离不开家长的,儿童能否拥有一个优良的品质和强大的自信心是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的。父母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谐的夫妻关系,建立一个温馨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遇到任何事情多去站到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去聆听。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家庭必须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刘菁.浅谈0~3岁幼儿学习型家庭环境的创设[J].科技风,2022(27):155-157.

[2]李静,李丽华,郝海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家庭环境纷杂度的调节作用[J].幼儿教育,2022(27):36-40.

[3]缪洁,许铁梅.家庭教养环境对5~6岁幼儿共情能力影响的研究[J].早期教育,2022(Z4):87-91.

[4]范秋菊.3-6岁幼儿家庭养育环境与自信心水平关系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2.

[5]张雪.家庭环境与城乡4-6岁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6]姬梦美.家庭环境与幼儿社会适应: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D].湖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