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5
/ 4

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

高璐[1]

( 阿坝师范学院      )

我国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推广与普及普通话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对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出改革路径,以期为后续教学及相关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能力是文化素质的基本内容,推广普及普通话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且有利于促进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的实施。从国家层面而言,推广普通话有利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也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普通话作为一种规范的语言可提高中文信息处理水平。从个人层面来说,持证上岗已成为一项硬性规定。政府及社会各行业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2021年9月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在公务场合,必须使用普通话。”[[2]]该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将普通话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经费对公务人员普通话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培训和合格测试。按照相关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普通话等级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水平,教师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因此,对个人而言,说好普通话不仅是提升个人魅力的一种方式,也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必然选择。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是普通话推广与普及的摇篮,高校教师尤其是普通话教师对普通话的推广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阿坝师范院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开设26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生源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是促进民族团结,为国家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重要单位。学校一方面立足于地区特色和师范特色,着力于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相关政策,将《普通话》作为面向大一所有本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32学时的公共必修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将方言保护与普通话的普及做到了有机统一。“普通话课程作为师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师范院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

 普通话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就业发展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如何学好普通话并顺利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教师如何教授好普通话是相关教师必然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对《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出改革路径,以期为后续教学及相关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二、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在国家推广与普及普通话的大背景下,阿坝师范学院作为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高度重视普通话教学工作。学校大量教师承担着普通话教学工作,有系统的教学安排及教学设备;在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以及助力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教学资源限制、教学安排等问题,笔者发现学校的普通话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一)教育信息化融入不足

大数据时代,网络资源丰富,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与资源对于实现智慧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构建起智慧课堂,简言之可以理解为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传统课堂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时空制约。”[[4]]学校在开展普通话教学过程中,因普通话是一门以口语训练为主的课程,更偏重于实践,因而相关教师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主要采用口头讲授,板书发音要领等形式,存在教学课件不够完善、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问题。电子课件更易修改及保存,更能系统地呈现发音要领与技巧,方便学生学习。此外,理论发音方法与实际发音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学校相关教师拥有一套在实践中摸索而来的发音方式,值得以更便捷的方式供学生学习及供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参考,但在教学过程中,未充分利用该资源,对于网上优秀的慕课资源也未充分利用。

(二)课堂思政元素挖掘不深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它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原本属性,而是要充分提炼其蕴含的价值基因,通过隐形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包含精神指引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

[[5]]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课程思政点,比如对于命题说话的内容选择,朗读篇目的知识衍生等。但相关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较少或融入生硬,这是值得继续提升的部分。

(三)作业及考察形式单一

对于任何学习来说,不断练习是掌握基本要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普通话口语学习尤是如此。教师布置相关作业是督促学生练习普通话的重要方式。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抽查和课堂跟读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存在无法兼顾所有学生,也无法监督学生进行平时练习等问题。另外,期末考试也大多采用现场考核,人工评分的方式,受到时间因素、考试顺序以及教师自身水平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评分偏差。

三、教学改革内容及对策建议

针对学校普通话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对普通话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相关改革:1.规范并详细制作电子课件;2.在课堂中通过相关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规划地融入思政元素;3.增加考核和作业布置方式的多样性;4.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助力课堂教学,并将相关教学内容及网络资源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接轨;5.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监督学生课后的自学与普通话训练。具体内容如下:

(一)多方借鉴,完善教学课件

课堂教学的主要参考是教材,但应不局限于教材,应根据学情及普通话水平测试时间等具体内容做相关教学的调整。同时,当下为互联网时代,有大量优质精品课程可以免费学习观看,普通话课程也不例外。慕课作为信息化时代一种全新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对于促进普通话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笔者查找到有关普通话的慕课资源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普通话与口才训练》、四川大学开设的《普通话实训与测试》、泉州师范学院开设的《普通话口语教程 教师口语基础训练》等课程供学习借鉴。在开展普通话教学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可在学习这些视频资源的基础上,借鉴相关优秀的普通话训练技巧来完善教学课件。

此外,学校有普通话教学经验丰富并承担着普通话测试员工作的优秀教师,他们对于普通话教学工作有独特的看法及经验。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旁听学习及交流沟通等方式,学习她们的普通话教学技巧与方法,并将学习内容进行资源整合,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课件上,方便经验传播及学生学习。

学生的个体性问题及地区方言问题也是课件完善与制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积累学生口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边鼻音问题,韵母un、an、ang的发音等,并将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呈现在课件上,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课件美化及其内容的结构安排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通过教学实践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课件的美观及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及知识点的掌握。而学校目前较为普遍的状况是大多数教师的课件过于简单。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对课件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认真打磨,在课件中详细呈现教学要点的同时,辅以相关趣味图片,例如讲解元音的舌位高低时,插入一张土坡鼠尖叫的动态图,通过有趣的图片能更轻松地让学生掌握到舌位高低与口腔开合度之间的关系等发音要领。

(二)精挑细选,充分融入思政元素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普通话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自信、流利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及文化自信。另外,充分挖掘教材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相关课文内容和命题说话的相关举例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引领。笔者在讲述新课前,都会挑选出一篇育人价值强的课文进行音频跟读,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教育。例如,通过跟读课文《白杨礼赞》,让学生认识到北方白杨树的坚韧与不平凡,学习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

此外,在课程进行到3周左右后,增加教师在课前进行命题说话的示范环节和随机抽选学生上台进行命题说话的环节。命题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占比重,但难度相对较大。通过随机点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可及时、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并指导。同时,也可将该同学的表现作为例子,引导其他同学进行学习、借鉴。教师示范的命题说话题目选择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要选择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次数多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学生为考试做准备;二是在讲述相关话题时,所举的例子要能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或给学生以人生的正向启迪。例如,选择讲述话题“我最喜欢的动物”时,引导学生要热爱生命,关爱一切生命。

(三)拓展平台,线上监督学生自学

普通话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更主要的是坚持练习,并对发音问题针对性地改进。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小打卡”是由成都追活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社群互动学习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在上面进行学习打卡,可以文字打卡,也可语音朗读打卡。学习者打完卡后,同一个兴趣圈的人可以进行观看,评论,点赞等活动,兴趣圈圈主可以通过圈主的权限关注每一个成员的打卡动态,打卡天数及打卡排名,还可以将相关数据进行导出分析。对于普通话学习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平台。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该平台以班为单位建立普通话朗读兴趣圈,让学生每天在该平台上进行2分钟以上的朗读打卡,朗读的内容包括普通话等级测试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诗歌、小说等材料。同时,还可以在该平台进行命题说话练习。授课教师可通过该平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指导。此外,可定期将打卡榜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表扬完成任务的同学,同时提醒完成度不高的学生提高其学习自觉性。

通过小打卡这个平台,不仅可以使教师监督学生学习,方便平时成绩的考核,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坚持学习的习惯。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为学术论文的撰写提供数据支撑,还可以为后续教学提供相关参考。笔者在2023年普通话课程授课结束后,对4个任教班级进行了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在298份问卷中,125人认为小打卡平台对于督促普通话学习及提升普通话能力非常有用,占比41.95%;125人认为有用,占比41.95%。总的来说,该平台对于课后督促学生学习普通话及及时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四)整合网络信息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知识的获取变得轻松、便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普通话课程是一门口语训练课,与语音相关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学习材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各类网络资源,供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例如,普通话学习网上的课文范读音频、字词音频;喜马拉雅APP上的普通话音频节目;可以进行模拟训练普通话的软件与测试系统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能够下载的音频、文字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后上传至百度网盘,同时将其压缩打包,上传至学生的QQ班级群和课堂派。通过不同的分享方式方便学生保存、下载和进行自我学习。

此外,笔者选择了一些用户群多、评价度高的普通话学习软件及学习平台如畅言普通话测序系统供学生进行模拟练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做准备;同时利用畅言普通话测试系统进行期末考核,与普通话等级测试接轨,减少因教师水平个体性差异、学生考核顺序等因素造成的评分偏差。

在对任教班级分发的298份调查问卷中显示,120认为“畅言普通话”测试系统及软件对于提升普通话非常有用,占比40.27%;133人认为有用,占比44.63%。128人认为授课教师分享的普通话学习资料(电子资料和音频资料)和软件(喜马拉雅)对于学习普通话非常有用,占比42.95%;129认为有用,占比43.29%。173人认为畅言普通话测试系统及软件对于提升普通话最有用,占比58.05%;56人认为小打卡平台对于提升普通话最有用,占比18.79%;33认为喜马拉雅平台对于提升普通话最有用,占比11.07%。当问及给其他学习者推荐提升普通话的方式时(多选),218人选择推荐畅言普通话测试系统及软件,占比73.15%;153人选择推荐小打卡平台,占比51.34%;117人选择喜马拉雅平台,占比39.26%,还有139人选择自主练习,占比46.64%。问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安排(小打卡训练等)是否利于其充分练习普通话时,233人认为教学安排合理;有助于练习普通话,占比78.19%;28人认为课后学习占用时间较多;但有助于练习普通话,占比9.4%。目前,笔者的教学改革内容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如如何更合理地安排课后练习以及指导更具指导性等问题。

四、结语

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都围绕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提升上,包括:语音基础知识的掌握、口语交际能力、朗读能力、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立足学校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已取得初步改革成果并具有以下特色:翻转课堂,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与方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接轨;有规划地融入思政元素,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线下教学与线上指导相结合,全方位、全过程促进教学;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其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反馈性等特点,丰富教学内容。2023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修订了普通话测试的相关内容和测试方法,普通话教学工作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和顺利通过等级测试。以上内容为笔者关于普通话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供同行们参考。

参考文献


[1] 作者简介:高璐(1995-)  硕士研究生,阿坝师范学院专任教师, 研究方向: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本论文属阿坝师范学院《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210701046)和青年教师入职培育计划(20210202045)项目阶段性成果


[[1]] 教育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05):6-10.

[[2]] 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关于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广使用普通话的通知》[EB/OL].(2021-09-13)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74/2021/9/13/f0d2fee725fe4de8bd0d1e05216dfc0e.shtml

[[3]] 徐丽颖. 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话教学改革思考[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0):65-67.

[[4]] 金璇. 基于教学信息化的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8):104-105.

[[5]]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