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因及致病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5
/ 2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因及致病机制

宋德宝

济南市济阳区人民医院  山东省济南251400

摘要:目的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因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某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将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特点符合“支气管肺炎”和/或“大叶性肺炎”及“肺不张”、并在住院期间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68例。根据电子支气管镜下结果,将患儿分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组(PB组)及非塑型性支气管炎组(非PB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症状、病原学及电子支气管镜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B组55例,非PB组213例。PB组患儿年龄大于非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293,P<0.05),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组患儿发热(χ2=3.217)、气喘(χ2=4.371)、呼吸急促(χ2=9.515)、胸腔积液(χ2=44.792)的发生率及发热热峰(t=6.004)、热程(t=5.877)、病程(Z=-11.267)、支气管镜灌洗次数(Z=-9.717)均高于非P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咳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组肺炎支原体阳性45例,占81.82%,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结论PB患儿以年长儿多见,其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且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更长,出现胸腔积液的比例更高,进行支气管镜灌洗次数更多。

关键词: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常见病因;致病机制

引言

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bronchitis,PB)是一种累及各个年龄段的临床少见呼吸系统疾病,其特点为气道内形成局部或广泛橡胶状管型,导致气道部分或完全性阻塞,若不及时解除气道阻塞,可引起肺通气功能障碍,诱发呼吸困难,甚至致命性呼吸窘迫,后期可遗留肺不张、闭塞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对患儿肺功能及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经支气管镜下取出或咳出物中见支气管塑型样物即可诊断。支气管镜检查清除塑型物是治疗PB的重要手段。PB确切患病率尚缺乏流行病学证据,随着近年来支气管镜的广泛应用,PB病例不断被发现,但由于PB症状不典型,易引起误诊或漏诊,当塑型物及其分支堵塞气道后,可出现迅速加重的呼吸衰竭危及生命。此外,少数患儿可能反复形成塑型物,目前对PB患儿塑型物反复形成的探讨甚少,仅有个案报道认为合并气道高反应者可能易复发PB。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因下呼吸道感染在某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住院治疗符合肺炎和肺不张并使用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68例,排除呼吸道发育异常者。所有患儿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均知情参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纳入标准

反复发热、阵发性咳嗽;X线可见肺炎表现;青霉素、头孢类抗菌药物无效;PCR方法检测MP-DNA阳性,和(或)血清MP抗体滴度≧1:160。以支气管镜下取出支气管树样塑型为诊断PB的标准;除外其他病原感染及非感染因素所致的PB、既往反复喘息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

1.2.2检测方法

检测项目为PathogenoOneTMbingyuanti筛查项目,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咽拭子、痰、灌洗液标本中MP-DNA,试剂盒为PathogenoOne标准版SJ0005。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抗体。

2结果

2.1支气管镜检出结果及患儿临床资料

55例患儿经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塑型样分泌物,见其中男孩30例,女孩25例,年龄8个月~14岁。另外213例患儿经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塑型样分泌物,其中男孩113例,女孩100例,年龄4个月~11岁。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PB组患儿年龄大于非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

PB组患儿发热、气喘、呼吸急促、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及热峰、热程、病程、支气管镜灌洗次数均高于非P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咳嗽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病原菌检出结果

两组患儿检出的第1位病原菌均为MP,PB组检出肺炎支原体阳性45例,占81.82%,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3讨论

PB是一种起病迅速却比较少见的急性致命性疾病,多见于儿童,成人较为罕见,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往国内外对该病的报道较少,很容易被忽视。研究发现PB多见于4~12岁儿童,成人亦可散在发病。本病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当前比较系统的病因学描述是Seear等根据组织病理学提出的分型:Ⅰ型为炎症型,主要构成为纤维蛋白及炎症细胞浸润,与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肺囊性纤维化等相关;Ⅱ型为脱细胞型,多为先天性心脏病Fon-tan手术后并发存在,其主要成分为黏液蛋白。临床常说的PB多指Ⅰ型PB,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在支气管镜检查后行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均符合Ⅰ型PB。现有文献提示感染与PB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PB病原学检出复杂多样,比较集中的报道以呼吸道易感病毒较为多见,包括流感病毒A、流感病毒B、腺病毒、副流感病毒、EB病毒等。另外也有细菌感染报道包括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但均为散在报道,肺炎支原体检出在近年来国内报道亦不少,国外则鲜见报道。本研究病原学检出以易感呼吸道病毒为主,亦有较多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提示儿童易感呼吸道病毒与肺炎支原体可能与Ⅰ型PB密切相关,考虑与近年来我国儿童支原体社区获得性感染逐年上升有关,亦不除外近年来难治性支原体感染逐年上升与本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有研究报道少数病例甚至发现真菌感染如白色假丝酵母菌,本文病例中未发现相关感染情况。此外,从疾病严重程度来看,重症病例多为呼吸道易感病毒感染,故临床进展迅速的低龄病例需高度警惕相关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及早予以干预。现有国内外文献中,PB病原学混合感染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很多报道提示PB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本文所有病例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对肺泡灌洗液进行呼吸道相关病原学检查,发现单一病原学感染39例,其余均为双重病原体混合感染,故临床应重视呼吸道多重混合感染可能增加儿童PB发生的风险,根据病原学检查综合分析并进行个体化治疗。PB进展迅速,尽快清除呼吸道梗阻是其诊治的主要途径,呼吸内镜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呼吸内镜技术发展日趋完善,可曲式纤维支气管镜以其可弯曲度大,可视范围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儿童PB治疗中多有应用。而硬质支气管镜特别是联合Hopkins潜窥镜,不但扩大了操作视野,而且更加方便操作,操作时还可保留开放的气道及较大的操作空间,并且具有专用通气接口便于人工通气,减少了手术风险及并发症。PB患儿气管内树状塑型性物质黏性非常强,多紧密附着于支气管管腔内,硬管支气管镜检查在PB患儿尤其是阻塞较广泛的危重病例中具有高效、安全的优势,能快速改善患儿气道通畅程度,改善患儿呼吸情况。此外,PB患儿病情危重,相当一部分患儿就诊时较严重的呼吸窘迫,可在机械通气辅助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冲洗、钳取塑型性物质留取标本。

综上,肺炎后年长患儿更易发生PB,肺炎后发生PB的患儿病程中更易出现发热且热程长、热峰高,且更易出现气喘、呼吸急促及胸腔积液,并且支气管镜灌洗次数更多。PB患儿检出的第1位病原体为MP。肺炎后发生PB早期采用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是安全而可靠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郭永盛,邹映雪,翟嘉,等.73例儿童Ⅰ型塑型性支气管炎临床特征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7,23(5):422-4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12(1):6-13.

[3]华军.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34(16):121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