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2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索

金花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第二中学  邮编:026321

摘要:立德树人,立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人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需要引导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确保学生今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以令学生可身心健康成长。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现状,随后对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提供几点建议,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引言: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的特征,教师若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实效,就应以学生为主体,将与其生活相关的因素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而立体的生活情境,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现状

(一)教师对生活化教学学情分析不够

生活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逐渐扩充教学内容。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家庭观念等影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常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如何开展“以学为本”的生活化教学尤为重要。纵观当前课堂,仍有部分教师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喜欢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授课,致使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生活化教学学情分析不够。教师未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仅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授课,易存在部分学生无法听懂,无法跟进教学进度的问题。且由于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密切,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仅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生活难以做到透彻了解,也不利于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二)教师生活化教学方法仅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时,存在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流于形式的现象。主要情况是:部分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难以结合课堂教学素材将学生带到生活情境中,多仅依靠简单“举例子”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现实案例。尽管此种教学方式可帮助学生了解到个人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其无法让学生从理论学习的角度开展生活实践,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奠定生活化教学基础

若想有效提升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成效,最基础的任务即明确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于目标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生活化学习、生活化思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情境,设计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如“面对诱惑时如何拒绝、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等。通过将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结合,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维持学生学习自信心及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设计生活化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尝试解决道德和法治问题。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令其选择自身感兴趣的道德和法治问题进行深入学习,或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探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驱动力的增强,也将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1]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诸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此类内容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因素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受氛围影响生成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以学习《我爱我们班》为例,此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令学生在活动中互相认识,体验在集体中的乐趣,进而了解集体、热爱集体,生成集体荣誉感和班级主人翁意识。班级是学生日常接受教育的基础环境,任何校园活动的开展都与班级息息相关,根据班级日常生活创设情境将有效降低学生知识学习的陌生感,可令其更好地配合教师工作开展,提升学习成效。课堂开始时,教师可通过问题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问如“过往的学习中,你有过与其他学生互帮互助的经历吗?班级中你共结交了多少好朋友?日常生活中,你与朋友在学校都完成了哪些事情呢?”等,令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做出回答,切实感受到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此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容易加深学生感触,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养成团结同学、尊敬老师、自觉维护班级荣誉的好习惯。

(三)联系生活实际,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要注重社会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丰富其情感体验。且活动开展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指导生活,从而真正将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首先,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情况,选择符合其成长特点和需求的话题和材料。如讲解与家庭关系或友谊关系的道德课程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度较高的情景,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理解其中的道德价值,提高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生活经历和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提问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分享体验。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其曾在校园中遇到的道德困境,或自身生活中遵守法律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和法治知识,且此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倾听能力、与人合作和沟通能力,将引发学生心中对道德与法制的思考,从而意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意义。

(四)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开展的最后一个关键方面是科学开发生活教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生活教学资源。如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收集和整理与道德和法治相关的视频、图片、文章等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道德和法治的学习和实践。通过科技手段开发生活教学资源,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与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其次,学校还应配合教师工作开展,开展与道德和法治相关的活动。如邀请社区的法律专家、志愿者组织等来学校举办讲座或座谈,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的力量和作用。通过利用社会资源和实践机会,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道德和法治的实际应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

结论:总而言之,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新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优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判断性思维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内涵,确保其正确三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香卿.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8):149-150.

[2]马秋梅.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方法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8):20.

[3]张霞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小学时代,2020,(1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