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交学院 100037
2青岛黄海学院 266000
摘要:意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议题,更是一个敏感的实际问题,贯穿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始终面临着各种来自意识形态的挑战和威胁。正确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意识形态难题,准确把握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历史基础
引言:
在当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设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的历史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微妙性,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至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之前这一阶段,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一斗争形势进行了深刻的科学研判,揭示了其新的历史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不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主义,这是对国内外种种“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等误读的有力回应,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可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斗争,警示我们必须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给予高度重视。在这种斗争中,西方的信息化、网络化话语渗透尝试从根本上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进行虚无化攻击,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个新兴领域,其影响力和渗透力尤为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能否在互联网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面对这种情况,要求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既是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的历史特点的深刻回应,也是对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自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这一时期标志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深化与扩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不仅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生成的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问题,更在对话语与思想、话语与文化、话语与传播等关系的深入把握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全面发展。这一阶段的工作聚焦于利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一个既反映时代精神又呼应人民呼声的话语标识,强调了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以此来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侵袭,并针对教条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解构主义等错误态度进行了批判。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并纳入党章,这一历史性决策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并明确了内容的核心,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文化在塑造和滋养话语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话语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指明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资源愈加丰富,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凸显话语属性、提升话语认同,成为了维护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关键。
进一步地,习近平总书记将哲学社会科学视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明确指出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的作用。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话语传播的生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争夺国际话语权,通过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概括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旨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包括加强对外传播能力,也涵盖了提升国内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力,通过教材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全党全社会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强调了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功能。
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系统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仅要深化理论内容的创新与发展,还要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与传播,最终实现在全球化语境中维护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三、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筑牢制度根基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阶段,即从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至党的二十大这一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刚性的制度形式,坚定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时期的工作着眼于认识到话语与制度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种话语表述背后都潜藏着一种制度规范,每一种话语逻辑都依托于一套制度体系,而每一种话语模式底下都支撑着一种制度立场。即在社会规范的构建中,话语与制度相辅相成,既没有脱离制度的话语,也没有脱离话语的制度。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潜在弱化,党中央采取了果断措施,建立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围绕党的建设、网络安全、军队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干部教育培训及文艺工作等重要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条例、意见和制度规范。
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化的努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展现出了成熟的思路、科学的策略和明显的实效,推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强化,而且在实践中也更加可观、可感和可行,这得益于根本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明确,到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概括和系统阐述,高质量发展、供给侧改革、改革创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话语标识深入人心,构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话语体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进程体现了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取得的全面进步: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更加坚定、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深入人心、意识形态领域的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空前强大。归根结底在于党中央结合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历史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这一伟大斗争,通过批判和建构的统一,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结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从确立指导地位、深化理论内容到筑牢制度根基,体现了党中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意识形态支持,展现了党在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坚定决心和战略智慧。
参考文献:
[1]袁银传,胡庭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J].北京社会科学, 2023(7):4-13.
[2]翟少荣.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新思考[J]. 2021(5):38-39.
[3]袁银传,张顺凤.论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历史演进,基本特征和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 7(12):6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