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老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3
/ 2

针灸治疗老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王静

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卫生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 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老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50例老年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配至常规组与针灸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针灸组采取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针灸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针灸组与常规组面神经潜伏期、面神经波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针灸组面神经潜伏期更短,面神经波幅更长(p<0.05).结论:为老年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总有效率,应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关键词】针灸;老年;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面部神经性疾病,又称Bell麻痹,其发病原因常特异性面神经炎症有关[1]。作为一种神经性疾病,周围性面瘫起病急骤且反复发作,是一种治疗难度大、发病率高的疾病[2]。目前临床上并无特效药,多以解除神经水肿、改善循环、缓解面部神经压力为主,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3]。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的发生,与经筋失养、气血运行迟滞有关,当脉络空虚、卫阳不固之时,寒热风邪侵袭阳明、少阳,引起筋肉纵缓,就可发为本病,因此在进行治疗时也应注重选穴的部位,应当主选手阳明经与足阳明经,并以太阳经穴、少阳经穴作为辅助,以达到远近配合的目的。本文就针灸治疗老年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我科收治的老年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配至常规组与针灸组,每组各25例,其中常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范围60~81岁,平均(76.59±15.18)岁;针灸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范围60~83岁,平均(75.03±14.51)岁。两组患者一般无统计学差异,可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为其提供综合性治疗,具体包括:(1)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类药、维生素B族、微循环改善药、皮质类固醇激素等。(2)一般治疗:包括红外照射、局部热敷、超短波透热疗法等。

针灸组采取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1)主穴:选择四白、攒竹、合谷、地仓、太冲、风池、阳白七穴。(2)辨证加减:加翳风可治乳突部疼痛;加承浆可治颜唇沟歪斜;加人中可治人中沟歪斜;加迎香可治鼻唇沟平坦。(3)治疗方法:按照针灸处方准确定位后,使用75%酒精溶液对施针区域进行消毒,取一次性针灸针,采用毫针刺法进行施针,头面部使用提捏进针法,以得气为标准,留针15min后撤针。

1.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面神经潜伏期、面神经波幅。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解除为显效;临床症状缓解为有效;临床症状加重为无效,显效率、有效率合称为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患者治疗效果

    针灸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患者治疗效果(例/%)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针灸组

50

38(76.00)

12(24.00)

0(0.00)

100.00(50/50)

常规组

50

35(70.00)

10(20.00)

5(10.00)

90.00(45/50)

x2

-

5.263

P

-

0.022

2.2 对比治疗前后面神经潜伏期、面神经波幅

治疗前针灸组与常规组面神经潜伏期、面神经波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针灸组面神经潜伏期更短,面神经波幅更长(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治疗前后面神经潜伏期、面神经波幅[±s]

分组

例数

面神经潜伏期(ms)

面神经波幅(mV)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针灸组

50

5.67±1.42

4.75±0.32

0.59±0.26

0.75±0.12

常规组

50

5.64±1.01

5.51±0.43

0.60±0.23

1.61±0.23

t

-

0.086

7.090

0.144

16.575

P

-

0.932

0.000

0.886

0.000

3讨论

中医学中虽并无与之完全对应的疾病,但“口癖”、“口喎”等疾病仍与之有较为密切的关联[4]。从中医角度来看,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无外乎经筋功能失调、面部气血痹阻,其主要致病因素可包含正气不足、情志内伤、劳作过度等,其病邪以风邪为代表,以少阳经或阳明经受风热、风寒袭扰为主要病机[5]。因此,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应遵循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的原则。根据面瘫的发病规律,疾病早期,病位不深,邪气在于肌肤表层,此时属邪实正虚,可予以祛邪扶正之法。疾病中期,病邪入里,正气、邪气二者相搏于经络,此时应以泻法引邪气外出;待到恢复期,邪气虚衰,但正气也受疾病的影响而衰微,此时可采用透刺法,将经络之气激活,加快气血运行,濡养静脉,同时也辅以祛邪方法,防止伏邪,以避免面瘫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为老年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总有效率,应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武庆彪,赵惠,仲济法,朱嘉民,朱鸿,孙波,孙宏.针刺联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4,33(1):181-185.

[2]周美娜,阳旭芳,黄碧,陈思思.热敏灸配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护理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148-151.

[3]梁伟,魏丹,李澎.应用经筋刺法理论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J].中国民间疗法,2024,32(3):95-97.

[4]姚昊,刘迪,郑入文,宁艳哲,刘雪妍,杨艳蓉,胡慧.脑干梗死致周围性面瘫1例报道[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6):369-370.

[5]张勇,谌业华.周围性面瘫治疗经验浅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2(5):574-576.

[6]杨艳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4):131-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