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导论》是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初步研究成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发展中自觉追求科学建设具有标志性专著之一。它从性质、定位、对象、要素、形态、范畴、理论生成和转化、理论及理论体系等方面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整体综合创新研究。体现了新思路,实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学科建设是个艰巨系统工程。由于偏重于规律法则逻辑探讨,对历史方法有所忽略,因此《异论》有些论述显得粗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文学理论科学建设 自觉探索 综合创新
  • 简介:“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趋向。我党历来具备文化自觉意识,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提出文化自觉概念,但在论及文化建设时已经涉及文化自觉思想。探究邓小平文化自觉思想,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文化自觉” 邓小平同志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解读 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安全意识
  • 简介:价值自觉是主体对价值及其价值观高度省思基础上,认同和确立正确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念、正确处理价值关系活动与状态。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实效,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当前大学生价值自觉面临工具理性负面冲击、价值虚无裂变式传播、价值交锋激烈且隐蔽等现实困境。破解现实困境,培养大学生价值自觉要从激发主体意识、夯实理论基础、深化社会实践、厚植文化沃土、健全制度环境五个方面协调推进。

  • 标签: 大学生 价值自觉 实现路径
  • 简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我们历史性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我们必须具备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这三种意识。文化使命意识是对于时代所赋予我们复兴中华文化历史使命自觉;文化生命意识是对于中华民族理想性文化在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仍然能够通过"反本开新"而重获生命力理性信念;文化承命意识则是以一种正视文化冲突之现状坚韧刚毅之心态,对于民族文化命运承接和担当意识。

  • 标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文化使命意识 文化生命意识 文化承命意识
  • 简介:文化自觉研究是关于实践主体对文化活动及其结果感知和觉悟,以及实践主体对文化规律科学认识和把握问题研究。对政党而言,文化自觉是政党存在和发展内在精神力量和文化品质,是政党对文明进步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有着丰富本质内涵,包括定位文化角色主体自觉,营造文化生态时空自觉,探索文化选择行动自觉,以及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自觉。当前,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文化层面要求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把握文化自觉规律,增强文化自觉程度,破解文化自觉瓶颈,从而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本质内涵 提升途径
  • 简介: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思想,旨在维护各民族文明生存和发展,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文明理想。这种思想提出了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发展本民族文明、如何处理与其他文明关系、如何构建未来世界文明全球问题;同时也存在忽视当今世界主要矛盾、轻视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缺乏文化与综合国力结合整体视角,以及无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等缺憾。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理论缺陷,阐述崭新世界文明观,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顶层设计,为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基础和途径。

  • 标签: 文化自觉 世界文明观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科学精神是人类理性传统和实践探索历史升华,体现了现代化形态社会一种普遍文化特质和思想追求。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以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为基础,整合、重塑我们文化传统,逐步使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真正成为我们全民族内在文化自觉和思想动力。

  • 标签: 科学精神 现代化 文化自觉 文化特质
  • 简介:晚清中国所处世界环境远不同于传统中国。与传统天下论、君主论、循环论正好相对,晚清时期万国论、宪政论、进化论影响广泛而深入。晚清时期三股重要政治力量中,清政府统治者、太平天国起义军均缺乏宏阔世界眼光、敏锐时代意识,在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方面乏善可陈,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革命党人比较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意识,比较有文化创新意识,比较有文化自觉,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文化创新、文化自觉都是极其重要

  • 标签: 文化自觉 晚清时期 政局变动 文化创新意识 传统中国 世界眼光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梳理几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论述发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优良传统;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基本经验;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基本态度;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博大胸怀;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 简介: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中国革命由曲折走向胜利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文化自觉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军事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著成就,创造了辉煌灿烂先进文化,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发展与胜利。深入探究延安时期党文化自觉与先进文化建设,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先进文化建设
  • 简介:有效政治实践有赖于文化理论突破,城市文化理论与实践也需在如此互动中有所推进。本文意在提示当前形势下中国城市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认为不能再把"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作为比照性文化形态进行画地为牢式区分,而要将城市作为文化发展公共平台,有意识地整合历史和现实社会实践中极具标志性,却也极易被忽略各种经验、资源及其文化政治要素等,借此突破狭义"城市文化"概念,重建以城市文化为主体中国文化,由此拓展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中国城市文化"大观念、大格局。

  • 标签: 中国经验 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 中国文化 大众文艺
  • 简介: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飞跃性发展,离不开我们不断增进学科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学科前辈们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学科体系不懈努力,学科对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自觉担当,学者对学科理论体系持续建构、对人才培养规律积极探索。学科自觉这些方面,应当贯穿到学科未来发展每一阶段。站在新历史节点上,还应当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注入新自觉,以新自觉推动学科新发展,开创学科新未来。这种新自觉,尤其表现在自觉地植根生动实践、夯实基础理论、拓展宏观视野,自觉地走入历史深处、直面数据时代以及持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性。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建设 学科自觉
  • 简介: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发展进程。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不仅表现为经济发展,还应表现为文化繁荣,这样社会主义才是人们所向往和期盼。因此,要加强党对文化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列宁文化战略主张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列宁 文化战略 文化自觉
  • 简介: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通行文学概念抽象地看待"具体",忽略写作过程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这一概念由来。文学一词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含义多次变化,其过程显示了社会一文化关系历史变迁。18世纪以来文学概念演化出现过三种趋势:(1)判别文学标准由"学识"转向"趣味"和"感受力";(2)由泛指"出版物"逐渐转向专指"创造性"、"想象性"作品;(3)"民族"、"传统"概念发展引发了"民族文学"观念。通过考察可以确证:文学概念是一定阶级对普遍社会实践进行特指和控制形式。以往"马克思主义批评"作出过意义非凡贡献,但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文学概念影响,所以未能在文学领域贯彻马克思"实践意识"。但决定性理论突破是人们已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范畴。与语言相关新技术出现改变了语言这一社会物质实践"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着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因此,文学不应受束于某种既定概念,它是一种既恒定持久又不断超越自身旧形式实践。本文选译自已故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是该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一章。威氏创建阐发著名"文化唯物论"时尤擅作"关键词历史分析"。本文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 标签: 文学价值 概念 民族文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关系
  • 简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思想提出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施政理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提升民众主体性认识不断深化过程。“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时代内涵包括:在生活尊严存在状态上,强调“社会性”与“个体性”统一;在生活尊严层次上,强调“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统一;在生活尊严社会关系上,强调“人是目的”与“人是手段”统一。就现实中个体而言,人生活尊严性最终价值追求是实现个体生活自觉和精神自觉,这是实现人生存尊严最高状态与目标。

  • 标签: 尊严 生活自觉 精神自觉
  • 简介:理想不是空想、幻想,它是心灵思维向上运动。能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精神图景,能唤起人们强烈奋斗动机与拼搏潜能,把尚未实现东西转化为现实。文学理想是人类理想之一翼,体现了人类普遍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设立理想维度,将其作为文学价值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和核心地位构成,是因为理想乃是统帅一切元素,聚合所有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能照亮黑暗角落和前进路程;理想是一种聚合向上之力,推动人类和文学前行;理想教人追求更高生命境界、艺术境界。理想为人们提供"道路感"、"方向感"和向上目标。永恒之理想,引导我们飞升。

  • 标签: 理想 理想维度 引领文学 美好
  • 简介:作为成功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家,李达和冯契共同之点在于,他们坚持自觉民族意识与中国问题意识统一,坚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与兼收并蓄统一,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保持独立人格统一。这对于我们在21世纪新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方法论启示。

  • 标签: 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方法 李达 冯契
  • 简介:唐君毅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研究。唐君毅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唐君毅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唐君毅独具个性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冷遇,应该说是由它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位置所决定.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中介性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