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柯汉琳教授近期出版社的《美学原理》是一部特色鲜明、颇有建树的美学著作。其体系性思考、学术性诉求、继往开来之精神,以及思辨性与可读性兼容的文风,都将给读者以新鲜而持久的美学启迪。

  • 标签: 柯汉琳 《美学原理》 美学启迪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内核和学理支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石和主要研究方法。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地位表明,哲学原理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理论依据,当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和理论建构要以哲学原理为引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简介: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通行的文学概念抽象地看待"具体",忽略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这一概念的由来。文学一词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含义多次变化,其过程显示了社会一文化关系的历史变迁。18世纪以来文学概念演化出现过三种趋势:(1)判别文学性的标准由"学识"转向"趣味"和"感受力";(2)由泛指"出版物"逐渐转向专指"创造性"、"想象性"作品;(3)"民族"、"传统"概念的发展引发了"民族文学"观念。通过考察可以确证:文学概念是一定阶级对普遍社会实践进行特指和控制的形式。以往"马克思主义批评"作出过意义非凡的贡献,但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文学概念的影响,所以未能在文学领域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意识"。但决定性的理论突破是人们已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范畴。与语言相关的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语言这一社会物质实践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着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因此,文学不应受束于某种既定概念,它是一种既恒定持久又不断超越自身旧形式的实践。本文选译自已故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是该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的一章。威氏创建阐发著名的"文化唯物论"时尤擅作"关键词历史分析"。本文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 标签: 文学价值 概念 民族文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关系
  • 简介:理想不是空想、幻想,它是心灵思维向上的运动。能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精神图景,能唤起人们的强烈的奋斗动机与拼搏潜能,把尚未实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文学理想是人类理想之一翼,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设立理想维度,将其作为文学价值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和核心地位的构成,是因为理想乃是统帅一切元素,聚合所有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能照亮黑暗角落和前进的路程;理想是一种聚合向上之力,推动人类和文学前行;理想教人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艺术境界。理想为人们提供"道路感"、"方向感"和向上目标。永恒之理想,引导我们飞升。

  • 标签: 理想 理想维度 引领文学 美好
  • 简介:一、中介原理矛盾理论或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理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界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的人把对立统一理解为矛盾双方'光滑地'相互独立,直接地相互依存并相互排斥,截然地相互转化。实际的矛盾状态却并非如此,它恰恰是有中介的。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不同构性,引导人们错误地观察世界和处理问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矛盾理论中的中介原理。本文对唯物辩证法的中介原理(从

  • 标签: 矛盾学说 矛盾同一性 相互排斥 实践观念 矛盾状态 哲学方法论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文学能做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杜威和福柯关于经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杜威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个经验",即一种统一的整体经验,这一个经验对读者的经验产生作用,使得读者经验发生转变。福柯则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独特的经验,它能够介入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经验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形式发生转变。结合杜威和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学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经验的改变,从而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因为"存在如经验一样是历史建构起来的"。

  • 标签: 杜威 福柯 经验 一个经验 不寻常的经验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的研究。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的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唐君毅的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唐君毅独具个性的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的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正>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Macherey)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在他1996年出版的《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学沉默观",创造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标签: 马舍雷 文学本体论 话语生成 文学生产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
  • 简介:<正>三、对于审美意识的人类学本体论剖析人类审美意识成长的历史考察,必须置于审美意识对象化活动的完整整体之中,这活动以双向进展的发育规律展示自己的历史,向外创造了对象化产品,包括文学艺术诸多门类的作品,向内促进了审美意识

  • 标签: 审美意识 物态化 对象化活动 美学原理 立美 人类本质
  • 简介:意识形态是竖立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对该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的观念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原理的最基本观点。由于社会科学不同的层次性,既不能把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问题同政治割裂开来,也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原理的研究,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必须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搞好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捍卫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政治 学术 主阵地
  • 简介:自红军长征以来的70多年中,以长征精神为抒写对象的长征文学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长征文学中的长征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作者笔下抒写出不同的形态。然而,对长征精神的具体概括虽时有变化,但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却具有永恒性。

  • 标签: 长征文学 长征精神 变迁
  • 简介:<正>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主体力量的确认和见证。这种活动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审美需求和关怀人的历史命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这种表现活动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的,即文学首先和根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的解决办法是确立文学的人民性范畴。文学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题化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

  • 标签: 历史命运 阶级对抗 专题化 果戈理 李衍柱 观念上层建筑
  • 简介:《导论》是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的初步研究成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发展中自觉追求科学建设的具有标志性的专著之一。它从性质、定位、对象、要素、形态、范畴、理论的生成和转化、理论及理论体系等方面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整体综合创新研究。体现了新思路,实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学科建设是个艰巨系统工程。由于偏重于规律法则的逻辑探讨,对历史的方法有所忽略,因此《异论》有些论述显得粗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文学理论科学建设 自觉探索 综合创新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原理体系建构的影响,大致呈现出由整体性理论基础到批判性吸收和超越,再到内在性影响的演革。在实践美学体系中,《手稿》关于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界"和"美的规律"等命题的经典性论述,成为美学原理建构的理论基础所在。在后实践美学体系中,受对《手稿》美学思想解读差异和对实践美学批判的影响,它在美学原理建构中只是作为一个理论基点而存在。在非实践派的美学原理建构中,《手稿》的影响则是内在性地体现在学科研究对象设定等方面。当下,在文化审美实践勃兴、新兴美学体系多元发展等的冲击下,原有美学原理遭到严峻挑战。而《手稿》作为一部极具敞开性的经典文本,在新的理论维度依然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为美学原理的重构提供新的支撑。

  • 标签: 《手稿》 美学原理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 简介:欲望作为德勒兹哲学中的关键词,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无论是在其思辨的哲学理论中,还是在文艺理论中,抑或是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关于欲望的思考无处不在。本文借助德勒兹所描绘的莱布尼茨和福柯的思想肖像,尝试探讨欲望作为生产机器的运转原理,包括在作为个体性的欲望中,身体和灵魂的关系;在作为生产机器的欲望中,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作为主体性的欲望中,快感和欲望的关系,并最终在心灵不可测的深度之中,呈现以德勒兹为代表的当代法国左翼思想家所描绘的生命图景。

  • 标签: 欲望 褶皱 快感
  • 简介: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原理。传统价值观的演进是价值观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融合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理论之于实践的先在性”是当代传统价值观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唯物史观原理

  • 标签: 传统价值观 创造性转化 唯物史观
  • 简介: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性课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政治立场和哲学方法,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首先要明确价值观教育这一教学目标,重视教师自身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的提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据各个原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诠释,同时也要改变教学方法,展开生活教育,重视实践教学。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理”课 价值观教育 教材内容 教学方法
  • 简介:中西文论思想的既有成果表明,文学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从文化研究角度着手,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和审美话语,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各自为对方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对话的思路。文学研究应该把审美话语的组织形式及其文化意义作为研究的核心,进行多学科的批评性探讨。

  • 标签: 审美文化 文学研究 沟通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