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赛里格曼认为,法律规范和信任是协商调解公民社会内在紧张关系的两种手段。法律表示强制,而信任体现着对他人作为自主个体的自由的承认。信任是个体间交往、团体活动以至公民社会的基础。但公民社会也面临着信任的危机,因为法律等制度性规范越来越多地确定人们的公共生活。重建信任政治的公民社会是新世纪的挑战。

  • 标签: 公民社会 协商调解 承认 公共生活 法律规范 紧张关系
  • 简介: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性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

  • 标签: 公民身份 韦伯 市民 西方 东方
  • 简介: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下,“公民正义”既是一种整体性的观点,又是一个局部性问题。就解决公民正义问题的标准而言,在权利具有的优先性中,其来源是外在于某种排他性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共同体的;就公民正义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它与共同体正义是迥然不同的。在后现代自由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正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必须首先依赖于公共领域“去极权化”文化观的形成,依赖于对罗尔斯“重叠共识”的全新理解与诠释。当然,这并不否认,正常执行其功能的公民文化在动机与理解方面,存在着与共同体文化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公民正义 重叠共识 政治原则 民主政治 社会结构 制度建设
  • 简介:民办普通高校初创时期的产权结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等内部问题与法律法规、外部竞争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因素.正确理解、实施,充分发挥政策、政府、学校、社会的协调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理论意义.

  • 标签: 民办普通高校 江苏 产权结构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模式
  • 简介:科学发展观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国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和目标内容,都将直接转化为公民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指导原则。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自然 道德建设
  • 简介:本文以希尔写的约翰·康福德的诗为例分析了《公民权力摘要或备忘录》一诗中的施行语言、政治与诗歌的暗示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现代诗歌不能达到言语和行动的统一,但通过诗歌施行语言的暗示,诗歌却可以对公民权力和政治事务产生行动的效果。

  • 标签: 吉奥弗瑞·希尔 施行语言 诗歌 公民权力
  • 简介:本文依据多阶段分层方法抽取了10省市的1500名公民为调查对象,在2011-2014年年初持续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考察公民国家认同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总体较高,但存在弱化倾向。其中年收入3万元以下、受过中等教育、职业为工人、农民等中下阶层人员的国家认同感显著高于年收入8—10万元、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为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等中上阶层人员。回归分析发现,改革开放成效评价正向影响公民国家认同感;教育机会公平感、司法公平感对国家认同感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力不持续,表现出优势等级特征。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公民利益需求、公平需求满足对国家认同的复杂影响机制。

  • 标签: 国家认同感 发展现状 影响因素 跟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