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打破了人们的常态生活,这让身处重灾疫区的中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也使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而今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留给我们的是启示与反思.为此,2003年5月29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研讨会.20多位与会专家,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以如何尊重生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民众与政府等等关系为题,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探讨.

  • 标签: 人文关怀 “非典”危机 综述 法制建设 政府 舆论导向
  • 简介:中国古代人的哲性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的特点,它体验性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的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的“大道”之境中,将实存的“有”消遁在本真存在的“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的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生态节奏韵律与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的“生态人”。本文所分析的太极、“无”性、“化”,性、“心“性和“游”性等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性特点。

  • 标签: 哲性思维 生态体验性 “大道”之境 生生 自然无为
  • 简介:朱熹一直强调从自家身心上理会的学问才是“第一义”的,他将“实践—体验”作为最重要的《四书》学诠释方法。与“语言—文献”的诠释方法相比较,他的“实践—体验”的诠释方法具有强调诠释者的实践主体性、表达诠释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体现主客统一的现实性等一系列特征,故而能够更有效地化解经典文本的历史性与诠释主体的时代性、经典文本的理念性与生活实践的现实性之间的之间矛盾。

  • 标签: 诠释方法 朱熹 经典文本 《四书》学 法相 解经
  • 简介:“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的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性”、“道”、“教”一以贯之,这是从本体立论,随后即以“道”之不可须臾离而引出“慎独”之说,以慎独为“修道”的工夫。因而首章经络分明:本体(道)、工夫(慎独)并举。

  • 标签: “慎独”思想 精神关怀 历史观 孔子 延拓 儒家
  • 简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学术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先秦以后包括魏晋玄学在内的长期的思想积累对理学思潮形成的影响。后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玄学与道学的联系,“道学的主题是讲‘理’,这是接着玄学讲的”,“在‘穷理尽性’这一方面,道学和玄学就联系起来了”。“道学批判了玄学,也继承了玄学”,“由玄学一转语,便是道学”。

  • 标签: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 学术理路 文化关怀 《中国哲学史》 朱汉民
  • 简介:11月29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由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承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空军预警学院等多所省内高校从事哲学史研究的专家与研究生约100人出席会议。

  • 标签: 湖北省哲学史学会 学术研讨会 生命关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师范学院 年会
  • 简介:当我们断言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的时候,并不否认中国古代有逻辑思维。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不能发展为逻辑学?通过文化比较可以发现,文化的终极关怀对逻辑学的命运有决定性影响。何以希腊文化能完成从逻辑思维到逻辑学的发展,希伯来文化却不能?根本原因在于希腊文化以知识作为终极关怀,使认知主义成为主流,而希伯来文化以宗教信仰作为终极关怀,使反智主义成为主流。中国文化不能产生逻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内圣外王之道”作为终极关怀:一、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与政治结成的价值体系的霸权与逻辑学的价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二、在“内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逻辑思维没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 标签: 逻辑学 文化的终极关怀 中国文化 希腊文化 希伯来文化 内圣外王之道
  • 简介:11月23~24日在上海举行,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承办。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邵强进主持,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玉刚教授、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沙宗平教授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新生教授应邀出席并致辞。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专家学者及上海市各院校研究生共计90余人参加论坛。陈玉刚教授代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首先发言,俞吾金教授、沙宗平教授分别就“学术研究及创新”、学术研究的比较方法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标签: 博士生学术论坛 大学哲学 复旦大学 研究生院 上海市 社会转型